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0285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寸阴集》中讲寸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寸阴集》中讲寸阴 我要推荐一本书给大家,不是因为作家郭文才是我的发小,一起从星海合唱团唱出来的,又同为教师,执鞭授业;也不是因为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文化大革命中,他竟然敢收留我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吃住藏身,不怕引来牢狱之灾。而是因为他这本诗文自选集,确实很好,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值得收藏和使用:一读,可以提高人生境界;二藏,可以备急,备向人推荐;三用,写作的人用做素材,教书的人用做例子,学习的人用做范文。这本书就是《寸阴集》。 《寸阴集》虽然涵盖宽泛,但我认为对寸阴的讲述是它的主线和闪光处。 文才先生苦读不倦。他在文集中,不时地让自己
2、阅读中得来关于寸阴的珍珠玛瑙闪烁其中。他多次推崇鲁迅的名言:“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推崇马克思的名言:“时间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每个人都应当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获得应该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我国当代著名大画家齐白石闲章上的词语――“天道酬勤”和“痴思长绳系日”,这是他老人家的座右铭,不仅感叹这两方印章不折不扣地反映了大师一生是如何珍惜时间和勤奋创作的,而且还说齐白石为了“不叫一日闲过”竟幻想用绳子拴住太阳中透出了天真的执著!是的,唯有保持天真才是
3、不老人。他还评点了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的话:“6智慧的总和就是献身工作加上不浪费一分一秒。”说一个勤奋工作并珍惜时间的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成功,而且只要这样做了,你就是聪明的人。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能否出人头地,关键在于能否利用业余时间,人和人的差距是由业余时间拉开的。同时他举了著名学者邓拓在其杂文《生命的三分之一》中指出的:“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一天,总要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浪费。”袁枚77岁还重游天台山,有人劝他年事已高别远游时,他写下明志六言绝句
4、呈现给大家:“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总之,爱惜时间者,方真爱生活,真爱生命也。文才先生的《寸阴集》中,推介了许多中外政经文史科技各方面这样的名言警句,俯拾可得,历历在目,供我们随手拈来思考与使用。一句名言往往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啊。 文才先生诲人不倦。他在文集中,不用空话,用众多实例阐述如何珍惜时间,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为后生历数名人大家的闪光脚印,以震撼心灵。他说:人和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你是黄金别人也不是牛粪。这就是说谁也不见得比谁聪明多少,因为成功或成才的条件很多,智商高仅仅是其中一个条件而已
5、,如果后天不勤奋不刻苦,不惜时如金,同样也与成功无缘。《寸阴集》中彰显着一个个高大的身影。如古人有“三余”与“三上”的故事。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6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如今仍有鲁迅、季羡林、孙犁等楷模。鲁迅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
6、的工夫都用到工作上了。”他是用“小跑步”走完自己的光辉一生的,虽然只活了五十三岁,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将近七百万字的著作。季羡林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四点半起床,吃完早点后就“爬格子”。因为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所以即使在十年浩劫中被打成牛鬼蛇神,饱受皮肉之苦,后来又被分配去挖大粪、看门房、守电话、收发信件的时候,“仍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必须干点事情”,他抓紧晚上的时间,翻译了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他等身著作和无法数计的各种摘录的宝贵资料,都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是他珍惜时间勤奋劳作的产物。他在《九十述怀》里说:“人
7、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地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孙犁在保定上学期间,他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订报买书,每天下学后,他就往图书馆阅览室跑。他当老师后,学生放学后,心无旁骛的他就着一盏孤灯苦读不辍。美国无产阶级作家杰克?伦敦非常珍惜时间,家中窗户上、衣架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6到处贴着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小纸条,上面写满了美妙的词汇,精彩的片段,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以及其他有趣的资料。他随时随地抬头举目即可熟读识记,收效十分显著,此外,他身
8、上还装满字条,外出时边走边思考,边从中汲取营养或构思作品。郭文才先生自己也是如此,在教书的头几年,他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文史哲经各种书籍上,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吸收各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