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ID:3116366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_第1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_第2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_第3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摘要: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兴趣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

2、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  二、生活问题的数学化4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

3、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

4、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80克,面饼:70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10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4。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

5、,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在《认钟表》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接着利用喜羊羊这一卡通人物,引出了这课的重点,让孩子去喜羊羊钟表店做客,来认认钟表店的开门营业时间,结束关门时间,晚上喜羊羊的睡觉时间等等,这样做既使孩子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时间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又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兴趣也逐渐被慢慢激发出来,整个课堂更显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学习情趣高涨。  2.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

6、习生活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制作一个长6分米,高4分米,宽5分米的纸箱,请你帮老师算算制作这个纸箱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解答起来。他们帮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体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新知,并在此基础上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得以开阔,能力得以提高。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

7、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用有关“分数、百分数”4的知识来说明咱们班男、女学生人数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已见: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在教学如何计算“百分率”后,让学生计算咱们班学生每天的出勤率是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