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ID:3116352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实验稿,还是修订稿,都把动手实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列举出来。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由此可见,动手实践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而通过物化操作活动,将感知与动作联系起来,能促进思考,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地选用于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概念”

2、“规则”等知识技能教学的首选方式。但纵观课堂上操作活动,是否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实现最初选择的教学愿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动手操作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能否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是衡量操作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那些没有诱发学生需求的操作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操作”、“操作有什么用”,所以导致思维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当然,没有思维深度参与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高耗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活动。鉴于“反例”有助于吸取教训,所以笔者把亲身经历的一次失败的“操作活动”

3、过程及其重构方法记录下来,以供大家批评。  “点到直线的距离”4是学生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高的直接基础。教学时,我预设了如下操作活动:一是要求学生过直线外点A,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AO(如图1);二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直线上,再任意找出B、C、D、E四点分别与A点连接起来(如图2);三是要求学生测量线段AO、AB、AC、AD、AE的长度(要求用毫米作单位),并问:“你有什么发现?”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的基础上,在测量与比较中发现“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

4、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内涵。  图1图2  图3  但无情的课堂现实彻底击碎了我的教学愿景。“活动一”整体上完成不错。但到了“活动二”问题就花样百出,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分别过B、C、D、E四点,又画出四条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如图3);还有的学生“按图索骥”,虽然画了、测了,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发现”也成了泡影。如此下来,一场“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有意识参与并真正获得感知与体验的学生不足30%。无疑,这样的教学是失

5、败的。当时,我简单地归因于学生“太不认真”,愤愤地拂袖而去……  课下,待我“气”消“云”散之后,仔细回味课上“三次”活动,蓦然发现:每次操作活动都体现了教师的“意志”,哪一个是学生自觉自愿开展的?!因为没有参与操作活动的心理需求,所以学生被动参与,注意力分散,甚至消极怠工。最关键的是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操作活动“失败”4在所难免!通过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据此进行改进。以下是在另一个班级“同环节”重构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AO。(如图1,指出垂足并用O表示。)  指名板演

6、,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之后,突出教学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A、O。  通过强调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A、O,让学生把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和以往的“直线”区别开来。  第二步,在图1的基础上,教师任意取出B、C、D、E四点,并分别与点A连接起来(如图2),提出:比一比,线段AO、AB、AC、AD、AE有什么不同?  学生借助图形,通过观察与比较,得出:线段AO垂直于已知直线;线段AO最短。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结论“线段AO最短”指出: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AO最短,这是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结果,如果要确信这个规律,

7、就需要――“验证!”学生异口同声。  由原来的教师“命令”、学生“执行”改为教师示范,既不影响学生后续探究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发生理解上的歧义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猜想,从而为下一步操作验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步,每位学生在练习纸上,利用原有的图形“照样子”画出线段AB、AC、AD、AE。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猜想”。  案例中,在教师一句“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AO最短,这是我们肉眼观察到的结果,如果要确信这个规律,就需要――”4的启示下,刚刚产生的“猜想”随机转化成了

8、每个学生头脑中一个个大“?”,从而使“验证”的愿望油然而生,“欲罢不能”!因为有了操作验证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已有的图形上画出线段,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就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事情。  据察,此环节学生摩拳擦掌、行动迅速、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验证“猜想”的活动中来。课堂生成精彩纷呈,创新火花不断闪现。除了选择常规方法“测量”验证以外,还有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绳子比”的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