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数学”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

ID:31158681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_第1页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_第2页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_第3页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_第4页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舌尖上的“美味数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舌尖上的“美味数学”  就像人的生命的能量及活力来源于不断补充营养,儿童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上,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好了,那么儿童学习数学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路在何方?我联想到平时烧菜,这不就是既要让孩子喜欢吃,又要吃得有营养吗?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想,教学与烹饪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在数学教学中,我大胆开展了“舌尖上的美味数学”的尝试,借鉴烹饪对于营养的意义,注重采用陌生化的手段,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儿童的生命活力,大大促进了儿童的成长和进步。  一、精挑细选择“食材”,巧思慢构活备课――优选儿童心声指数高的数学素材  俗话说,好材出好菜。要烧出一份好菜

2、,首先要选择好食材。数学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的统一性,教师的实际教学往往千篇一律,数学课堂难以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儿童的好奇和兴趣往往来源于对认识对象的陌生性,他们对未见过、不熟悉的东西,常常会产生好奇,发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仔细阅读不同的教材,认真比较例题,分析其具体内容、知识背景、呈现方式的异同和优劣,而且要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心理、情感态度。通过两方面的综合分析,挑选最能反映数学知识本质、儿童心声指数高、最能焕发生命活力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6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目标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还

3、应关注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能否形成部分与整体的从属关系。不少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创设分东西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起平均分的知识。比如,老师提出我有一个蛋糕,想要分给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呢?答案几乎千篇一律,是平均分。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我们需要的答案,却丢失了孩子的心声。这是一个情境,却是一个我们制造出来的亚特兰蒂斯。所以我常想:如果答案总是千篇一律,那一定是我们问了不该问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绘本故事,它来自于美国儿童作家斯图尔特?J.墨菲的《给我一半》,很好地展示了孩子面对这个问题的真实心声,书中以兄妹两人分披萨、果汁、饼干时的内心活动,乃至于由于贪心带来的儿童战争。本书在台湾地区被很多老

4、师推荐为初步认识分数的教材。出于好奇,我也尝试将这本绘本作为教学素材引入了课堂,随着故事中男孩说“我给了你一半的披萨,你也必须给我一半的果汁”,女孩则回答“在我喝光之前我会留一点点给你的”,学生们嘴角露出窃窃的微笑。随后伴随着班上孩子的大笑:“书本中的弟弟与姐姐爆发了战争,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当出现“我们最好各自清理一半,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我们花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孩子们又有了思考的神情。6  如果要说哪种情境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帮助,我真无法判断。不过我总想:异口同声不是活力,就如树林中小鸟的歌唱一般。要保持课堂活力,备课时我们需要不停地给孩子们寻找能够产生代入感的情境,这就是课堂的

5、正能量。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这样的寻找永不停息。  二、“煎炒煮炖”显身手,讲练辩做活课堂――采用陌生化指数高的探究方法  同样的食材选择怎样的烹饪方式才能出更好的美味,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课堂教学法的选择中。比如,有这样一个让老师又恨又爱的问题:“孩子懂了怎么教?”可能会引起误会:懂了还要教什么?其实这个问题还能引申出“有多少孩子懂了,孩子懂到什么程度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硬要学生忍住那一口甜,那一定是一节讲着无趣听着也无聊的课,放开让学生百家齐鸣,对于不懂的孩子来说收获的只能是一锅大杂烩。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是一节典型的课。学生们对于放大和缩小有说不尽的话,几乎每

6、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懂的。实际上仔细聆听,大多数学生懂的是变大与变小,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和缩小。这样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面临两种教学组织上的选择,常见的就是教材中采用的方法。  出示主题图:  ■  观察比较这两个长方形,在小组里讨论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交流后汇报,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宽也是2:1。6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冷下来,去重新认识放大与缩小。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是一种直观感受,不会涉及数量关系,而直接寻找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放弃原有的生活经验,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放大与缩小,回避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得不重新开始。  

7、而另一种处理方法,在课堂之初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对一张同学的照片进行放大的操作。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操作结果,特别是比较夸张的变形,让学生体会到放大或缩小的意义。  ■  学生们的作品精彩纷呈,有的画成长8、宽4,长12、宽6,长16、宽8,更有的长宽同时放大1.5倍,长6、宽3的。  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哪些作品是变形的,哪些是不变形的放大?它们的长和宽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把长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