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514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摘要:我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更要有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做基础。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的战略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强国强种”的百年大计。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终生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的思想已经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但是没有引起家长和学生高度的重视。从“监测显示中国内地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下降的新闻”了解到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并不乐观。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体质连续10―20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今年新入学的大
2、学生军训来看,不管从体质、心里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容乐观。 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网络以及电视等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业余时间,造成了他们体育运动、体力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而在我国,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缺少吃苦耐劳的准备和精神,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电视等相对静止的活动中不能自拔,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使得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导致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而相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似乎对出成绩、抓金牌等更加热衷。4 在我国,重学习而轻锻炼的现象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在高
3、考的指挥棒下转,没有时间锻炼。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还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进入大学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众多学生不得不再次被拴到课本上。考研、找工作都是以文化课为主,除了参军等极个别情况外,很少听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看一看应聘者的体质数据和体育成绩。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场地限制,学校和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场所越来越豪华,但学生只能望馆兴叹。 二、学校体育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宣传力度,引起社会重视。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希望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家长,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端正办学思想,克服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倾向,减轻
4、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营养及卫生知识的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升学率”的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违反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体育很重要”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了暑假体育训练班,大多是为了应对中招体育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的,而不是为了孩子的终身健康。为此我们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加强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而爱好常以兴趣为前提,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5、提高学习效果会起到促进作用。4 人的一切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学习动机又和需要直接联系。心里学认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为了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是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对学生要坚持经常、深入地启发诱导,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进行锻炼身体的目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广度和中心的兴趣,具有稳定性和健康效能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广泛兴趣奠定思想基础。 三、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体育能力始终生体育的核心,学校体育要为终生体育
6、奠定基础,这个基础虽然包括身体发展、体育素养、锻炼习惯等要素,但最主要的还视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教育 学校体育应加强体育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基本知识理论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意义及其对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对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实施终生体育产生巨大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只有使学生明白终生锻炼、终生受益的科学道理,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能力 所谓一般身体能力即奔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等能力及一般身体素质。人的身体能力是身体各器官系
7、统的机能通过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与全面身体锻炼得到发展提高。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4 (三)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 人们不难发现,学过与没学过体育的中老年人,在从事业余健美操、武术、气功等身体锻炼时,无论在掌握动作的快慢上、正确性上,以及锻炼效果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育能力,关键就是运动技能问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其运动技能,即是学生现状和未来能从事体育锻炼和娱乐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需要。 因此,在课内外,特别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
8、的身心特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