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45670
大小:11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7
《莫言现象的文学还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莫言现象的文学还原 李遇春,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著名文学评论家,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黄鹤诗社秘书长。早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60余篇,其中含《文学评论》和《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文章10篇。著有《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
2、稿》《西部作家精神档案》,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四卷本,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编著《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曾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15莫言现象的文学还原 李遇春,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著名文学评论家,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黄鹤诗社秘书
3、长。早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60余篇,其中含《文学评论》和《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文章10篇。著有《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西部作家精神档案》,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四卷本,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编著《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曾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文学评论》
4、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15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莫言现象,实际上覆盖了太多的非文学的因素,所以大家众口纷纭说莫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莫言,而是从政治化的角度、流行文化的角度、商业化的角度谈论莫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莫言纵然有一流的狂欢化叙述才华,他也百口莫辨!我主张在阅读和研究莫言的时候,更多地应该回到文学现象本身,要把覆盖在莫言现象上的诸多政治的、流行文化的、经济的因素加以剥离,以此还原一个真实的莫言、一个文学意义上的莫言。我们要从莫言的作品中去思考、去评估莫言究竟应不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家应该认真阅读莫言的作品,而不是把阅读莫言、追逐莫言当作
5、一个时髦的、应付性的差事。接下来,我想通过分析莫言的几部代表作,来看这些作品本身有哪些过人之处,或者说,这些作品在构成“莫言现象”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要分析的第一部作品是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奠定了莫言文学创作的基石,它把莫言文学创作心理的驱动力完全地展现出来了。可以说,在《透明的红萝卜》之前,莫言的文学创作还完全没有形成他个人的艺术风格。莫言自己也说过,在《透明的红萝卜》之前,他并没有找到文学的感觉。大家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中国文坛流行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去对中国当代的政治化历史进行反思的一些作品,我们习惯上把这
6、种文学思潮称为“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15,莫言在走上文坛之初,他还没有能力超越上述两种文学写作模式,他还无力写出自己的个性来,只有到了写《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的感觉,那种超验的感觉的文学王国。通过一个少年儿童的视角,莫言在这篇小说中把他的各种各样的感觉打通起来,这可以称作通感,但这种通感不再是单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的技巧,而成为了莫言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叙述手段、叙述策略。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小说中越来越多地充满了大量的通感叙述。比如说他写《透明的红萝卜》的主人公黑孩去拣小铁匠丢在地上的那个刚刚淬火过的钢钻,此时的钢
7、钻如同一块刚刚加温的烙铁一般,莫言写到滚烫的钢钻被黑孩的手抓起来之后发出的那种响声就像夏天里的知了的叫唤,写得非常的形象,真是触目惊心。他已经把主人公手中那种无形的、无法传达的感觉,那种情绪体验的东西深刻地具象化出来了。这是触觉转化为听觉。然后他又写到了黑孩自己闻到了一种炒猪肉的味道,当然是指滚烫的钢钻在黑孩自己的手中烧焦释放的味道,这是触觉的味觉化,同样令读者胆战心惊。莫言就这样把很多的感觉,包括触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加以通感化和具象化,通过一种博喻的方式来描述这个孩子内心的深层感受。这是莫言第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借用的海明威的话,海明威说一个作家必
8、须找到属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