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97434
大小:3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06
《鲁迅杂文研究论文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鲁迅杂文研究论文 【摘要题】鲁迅研究 【正文】 一重读《门外文谈》 用漫谈的笔调,讲高深的学问。鲁迅的这一篇《门外文谈》可称杰作。它从文字的起源谈到汉字的改革,从文学的发展谈到文艺的大众化,涉及广阔的方面。读者可以在很轻松的阅读中,获得许多这方面的知识。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曾经跟小学
2、大师章太炎学过《说文解字》。文字学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行,难怪谈起来如数家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了。 这一篇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强调地提出了汉字改革问题。汉字从远古发展到现代,“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为了让劳苦大众容易得到学习文化的条件,鲁迅在好些文章里都提出了方块字必须改革的主张。例如,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中说: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繁难的象形字,又使他们不能有自修的机会。 在《黑暗中国的
3、文艺界的现状》一文中说: 中国的象形——现在是早已变得连形也不象了——的方块字,使工农虽是读书十年,也还不能任意写出自己的意见。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他甚至说了:“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 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中,他甚至把方块字称为“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 中国人要在这世界上生存,那些识得《十三经》的名目的学者,“灯红”会对“酒绿”的文人,并无用处,却全靠大家的切实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么,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
4、得牺牲掉旧文字。 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他说: 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并不是鲁迅一人的见解。钱玄同等人就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废除方块字,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主张。更早,1913年教育部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就是探讨汉语拼音化的一件大事。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也被指派为读音统一会的会员。《门外文谈》里说
5、到了会上的一些情形: 劳乃宣和王照他们两位都有简字,进步得很,可以照音写字了。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但结果总算几经斟酌,制成了一种东西,叫作“注音字母”。那时很有些人,以为可以替代汉字了,但实际上还是不行,因为它究竟不过简单的方块字,恰如日本的“假名”一样,夹上几个,或者注在汉字的旁边还可以,要它拜帅,能力就不够了。写起来会混杂,看起来要眼花。那时的会员们称它为“注音字母”
6、,是深知道它的能力范围的。 读音统一会是1913年2月15日开幕的,到5月26日闭会。到会的有各省代表及特邀代表共八十多人,推举吴稚晖、王照为正副议长。会上,在核定音素、采定字母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核定音素问题上,南方的会员和北方的会员争论的是浊音字母和入声的存废;在采定字母问题上有三派不同的主张:一、偏旁派,仿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任取其偏旁笔画为字母;二、符号派,这是会员中那些章太炎的学生鲁迅、许寿裳、朱希祖,以及马幼渔、钱稻孙等人所主张的,即以章太炎1908年所拟的一套标音符号为基础
7、制定字母;三、罗马字母派。在争论过程中,鲁迅没有到会参加,他只是去参加了表决。1913年3月12日他的日记记有:“午后赴读音统一会,意在赞助以旧文为音符者,迨表决后竟得多数。”鲁迅是怕少了自己这一票,这天才第一次赴会的。会议即根据表决的结果,制定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以代反切之用”,作为注音的工具。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将这套字母正式颁布。1919年4月16日教育部又重新颁布注音字母的新次序。到了1930年4月21日,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不称“字母”而称“符号”,就是明确
8、将它定位于一种注音的工具,犹如英文字典注音采用音标和IPA音标一样,而不是构成一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字母。这一定位是合乎实际的,不过也表明无意于用它来取代现行的汉字,它不再被看作汉字改革的一个步骤了。 到了1952年,这套注音符号还最后风光了一回。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利用注音符号作为识字教学的工具,称他做“识字拐杖”,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宣传他创造了“速成识字法”。1952年4月2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普遍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