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

ID:31010499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5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_第1页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_第2页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_第3页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_第4页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邓小平和谐思想探究论文  一、哲学思维方式:对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性思维方式的反思  从哲学思维方式上探讨邓小平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我们需要对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毛泽东把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战争思维和斗争思维模式无意识地应用到了中国建设问题上,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国的矛盾性质,发动了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深层原因,引以为戒。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的思

2、维方式往往具有惯性,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极轻易带到另外一个历史条件下,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从而影响了这个人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这突出表现在毛泽东在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脱节这一奇特的悖论上,如毛泽东虽然在理论上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但在实践上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毛泽东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要正确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但在实践上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他占主导地位的战争思维和斗争思维上,这在他写的《矛盾论》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虽然在开篇中指出:“事

3、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但全文主要强调的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面,而较少提及矛盾的“统一性”的一面,这在他解读列宁的一段话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

4、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1]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毛泽东不是从事物的既对立又统一中去理解矛盾,而主要是从“斗争性”去理解“矛盾”这一范畴,这就规定了他哲学思维方式的路径即斗争性思维方式。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毛泽东的前半生生活于激烈的阶级斗争年代,他的思维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斗争性’深入地植根于他的哲学思想和性格之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的哲学: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

5、其乐无穷。他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2]  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虽然也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能够从战争时期的斗争性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并在建国后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和谐思维模式,这集中表现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例如,在1975年3月5日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指出:“毛主席讲,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听说现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说什么‘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这是大错特错的。目前生产的形势怎么样?农业还比较好一点,但是,粮食产量按

6、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六百零九斤,储备粮也不多,农民的收入就那么一点。工业方面,那就确实值得引起严重注意。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一年,工业生产情况是不好的。今年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生产再搞不好,势必影响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形势,认真抓这个问题。”[3]这表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已经显示出不同于毛泽东的致思取向,这在文革之后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更加凸现出来,这在深层次上其实是两种哲学思维方式在政治实践中的外在表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安定团结,要和谐有序,全党、全国

7、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4]  正是这种和谐思维方式使得邓小平能够把看似具有对抗性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私有制等方面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堪称是一个伟大创新和奇迹,如果没有和谐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很难想象的。  在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邓小平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果断地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营造出一个统一、和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