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09462
大小:7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浅谈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多元实施-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多元实施摘要:自2004年广东省深圳市民治小学率先自编国学教材开始国学教育之后,很多省份的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国学教育试点,目前在小学阶段实施国学教育已是一种趋势。然而在兴起国学热的同时,我们也看道大多数的国学教育实施都还是流于形式,且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这里结合我校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多元化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教育实施所谓“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主要是指在小学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校本课堂为主要阵营,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学习形式
2、,辅以各项活动,强调积累和感悟,陶冶学生的人格,来提高学生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实施。自2004年广东省深圳市民治小学率先自编国学教材开始国学教育之后,很多省份的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国学教育试点,目前在小学阶段实施国学教育似乎已是一种趋势。然而在兴起国学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多数的国学教育实施都还是流于形式,且孩子们学习国(学段:小学学科:综合)学经典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这里结合我校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多元化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丰富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丰富校化,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国学,这主要从两个
3、方面入手。一是构建书香校园,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我们学校就把立有孔子雕像的杏林园作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基地,在其周围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很多古代圣贤的图像和生平简介,学生每天经过杏林园,都可停下脚步阅读学习,相信在无数个驻足之间,孩子们自然就习得了这些知识,而且我们一个月更新一次橱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习得的国学知识面将会越来越广。二是利用早、中、晚播放音乐的时间,播放一首古典曲目,一篇国学经典篇章诵读、一则传统节日简介,
4、一星期一轮换,一学期下来,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不少传统文化熏陶。、改革教学过程,让孩子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以古文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丧失。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我们认为,必须改革教学过程,要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比如要求我们的国学课必须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同时我们在诵读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我们鼓励学生在记忆的过程可以把一些有节奏的篇目骗改成rap、歌曲等形式背诵
5、出来,以此来活跃气氛,激发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三、开设国学兴趣班,让孩子们在深入学习中理解国学的精髓。在诵读经典的教育实施大潮中,根据小学生的学情,很多学校主要采取了以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模式。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只停留的诵读层面的是不够的,好的国学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感悟国学经典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及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这也对我们的国学教学的老师提出素质要求。因此我们学校除了在校本课程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经典的课程外,还利用每周三的''选课走班”活动,开设国
6、学兴趣班,每个年级配备一名在国学方面素养较高的语文教师专门教授国学,对一些经典篇目的主要思想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让真正热爱国学的孩子对国学经典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四、结合日常管理,让国学之魂影响学生之行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知识性学科,他兼含有人文的光芒。将国学教育纳入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诵读理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诵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此来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所以必须将国学教育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在教育中注意讲解规范言行、修养身心的传统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
7、。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使学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养成儒雅的君子之风。像《弟子规》中很多规定子女言行的做法,就可以古为今用。总之,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是一个大课题,在科技多元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建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教育实施体系,让国学教育的实施过程方法多元化是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挖掘新方法,让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参考文献:《在小学实施经典诵读的研究》《义务教育指导纲要》《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现状、问题与成因》单位:石门思源实验学
8、校作者:唐汇玉联系电话:13875087224电子邮箱:779670154@qq.Com邮编:415300(本论文非抄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