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ID:30993672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因而结合各国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要实行双语教学必须有相应的环境、师资与教材的支撑。但在我国近十几年的实践中,培养通识人才、具备两种语言思维能力的人才成为现今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在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适合的双语教材、采用分阶段的方式将语言的教学作为一种手段之外,还需看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促进学术性发展和学业成就的整体实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针对考核这一部分,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不无启发意义。  狂欢化(carnivali

2、zation)是巴赫金早年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明确提出的,是“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节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1]而在当时前苏联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巴赫金发现了“狂欢化”的广场性、平民性和颠覆性,是对死板的“权威”的极大挑战,这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其超阶级性和超语言性的特点也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考核带来极大的启示性。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其存在时间的短暂、话语的喧哗、权威性的缺失,也需要师生在双语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实现从模拟、狡辩到理解的能动过程,从而打通文本与环境、个人与社会、雅与俗

3、。  一考核的时空体:“广场”性  巴赫金本人非常看重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在巴赫金看来,“7质量水准(‘价值’)同时空规模(量)是相符的,形成正比”,[2]即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在时空之上扩展优势。因而他在研究“狂欢化”问题时也专门提到了“广场”的观念。广场是相对于官方意识形态霸权的公共空间,“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3]中国当代文学的双语课堂,在具体的平时考核之上就应具备这种“广场”的空间性特征。  “文学是人学”,中国当代文学与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最为接近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学生无疑具有更强烈的直观感受。经过双语教学的一系列渗透,学生对

4、当代作家作品的认识会打开不同的窗户,提供了视听读写恰当的情境,在看似随机的课堂考核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感受“广场”的自由性,将双语教学扩充的大量信息经过自身加工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能积极调动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1注重交际性  课堂的空间虽看似有限,但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语言文化的交流可以使空间膨胀。当代文学的教师需将以往双语课堂中的课堂气氛延续下来,特别是英语课堂中注重讨论研习的特点,对讨论话题的设置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承受力,并且能将学生的不同特点展现出来,运用两种语言设置讨论话题,同时注重考核学生对以往学习

5、的外文文献资料、术语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任选一种语言回答并设置两套评价体系。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以小组为核心,充分锻炼大家的协同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2话语杂陈7  双语教学过程中便有中西两种语言、两种思维、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碰撞的特点,也即“狂欢”中的语言杂多。在巴赫金的原意中,为了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正经、权威和刻板,语言的俚俗化成为广场狂欢的主要选择。在当代文学的课堂考核之中,让评论性的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交替,也即标准的西方文论的话语(英文)与学生按自身理解表述的话语(中文)并存。如根据北大学者李杨的观点,可

6、以用虐恋(sadomachoism)来分析革命历史小说,学生对这一观念认识可能有限,但从文本具体的内容也可以分析出暴力加诸革命者身上所引发的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认识。故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无论是充分理解了心理学观念的学生还是运用自己角度理解,都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也要求教师本人首先具备多重话语的意识。  3文化多元  当代文学(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极大,因而对于其所表现的反叛、颠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地认识,文化多元是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不是让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要看到

7、特定时代文化的共存与兼容这一特殊现象,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在碰撞中更为明晰。如在认识路遥作品《人生》时,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于连式的“向上爬”7的观念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分别从中国传统观念的角度及西方的个人发展角度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进行理解,教师适当地以两种文化观念生存的土壤及其历史性、对个人发展的不同影响等进行引导,无所褒贬,这样就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对于现今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美德、更好地使两种文化融合有了深切的认识。  “文化转型时代的任何一种话语中,都包含着语言杂多,即向心力与离心力、中心与非中心话语之

8、间的对话、抗衡。语言杂多的这种‘内化’(internatization),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陷入困境。”[4]中国当代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