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93292
大小:11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5
《中印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印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生产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的增长率是20%[1]。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教育的竞争。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现代又同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信息技术等方面应用人才的培养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被定义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成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
2、念。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或教育机构采取的系列教学活动及其组织方式的总称。它不是固定的某一套模板或框架,而是一个动态组织过程,贯穿于学校的整个培养过程,包括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应用性人才,是指能够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对象的技能和能力而展开,注重培养对象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评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1中国教育的“功名为本”
3、与印度教育的“能力为重”11 人是意识性动物,人类活动的具体实施总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中印两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的比较,可以让国人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走过的教育历程。 在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读书人的神圣逻辑,“功名为本”在现代依然是很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有励志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鼓励广大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
4、贤书”。在这种官职权势、金钱物质的外在诱惑中,众多读书人尤其是贫寒学子将所有的未来期望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希望“一跃龙门”从而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在这种功利性教育中,少部分人成功走上仕途,绝大部分成了孔乙己、范进类“怀才不遇”的“酸秀才”。现代社会,在“官本位”体制影响下,鲜有人再去专心学术研究、专心人才培养,学术腐败丑闻层出不穷,然而“大学官僚化是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2],高校里削尖脑袋望官、媚官、跑官和争官的现象比比皆是,学历、职称成为一块“敲门砖”。 在印度,教育界用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学生们充分了解
5、“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竞争的先决条件”,将自身能力的培养与锤炼视为竞争取胜的唯一要素。在高校行政管理上,与我国“官本位”不同的事,印度高校拥有较为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如印度理工学院在成立之初,政府就定位为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要素的意识,政府行为实际是以“无为无不为”11的方式介入学校管理,从而没有产生像中国“行政教育”带来的系列通病,读书人也从未有读书谋权得势的意识。这也是其成功所在和特色所在。 2印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中国目标则“包罗万象、定位不清” 中国和印度在总的教育方针和目的上基本一致: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中国和印度均于上世纪中期前后开启国家发展的
6、新历程,面临的都是国家百业待兴、急需各领域专业人才服务发展的困难局面。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建国后党对教育目的的科学表述。随着时代发展国家虽做出过修订和补充,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贯统一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I958年,印度政府颁布《科学政策决议》,就科学研究与发展提出6大目标,其中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两点是:保证在国内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家,并视其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7、尽快执行各种培训科技人员计划,以满足国家在科学、教育、工农业、国防等领域的需要。 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极大影响,表现出重德轻智、重文轻能、重人轻物等特征。古代强调培养“贤者”、“君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道德的完善。而道德教育与政治理想又总是交叉而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众多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古代“文以载道”、“观物比德”,总是借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生的哲理导出政治、道德的结论,极少涉及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教育的普遍特点就是“11多说道理,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
8、”,导致了德力(智)分离,培养了大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