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

ID:30992606

大小:11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5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的冷与热  当前,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评比活动的举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大语文教育观,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理念无疑都给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精神血脉。然而,在同时人们的困惑也在不断的加深,语文课还像是语文吗?铺天盖地的创新让传统的语文课堂有些变味了,有时像是剧场,不断在上演各种新的视听盛宴;有时像会场,不停的在召开各种会议;有时像展览会,各种新奇的玩意正在不停的展出……一时间,语文的课堂热闹无比,然而静下来一看,我们又会震惊的发现,背后却冷得可怕,那种热只是浮

2、躁、喧闹。因为我们发现在种种的创新背后,有的人把语文的文本给放弃了,文本成了一块垫脚石,学生这个过程中只剩下被动的接受,而放弃了思考,这些难道就是未来语文课堂的走向吗?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泛滥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曾让人欣喜,因为它大地拓展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强了语文课堂的形象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一度,曾使语文课堂变得非常的热闹。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课堂上现代技术的泛滥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例如,在下面的一节课上,老师是这样设计的:8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水浒传》中的

3、一个精彩片段,它抓住人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3拳上。第一拳,说“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形容了鲁智深拳头的大小,还用了拟声调。郑屠被“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第二拳两句并作一句说,“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郑屠被“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第三拳,更简略,只说“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前两拳都说了打得怎样,第三拳打中要害,就不再说外表上“打得”如何如何,另外又用“油酱铺”、“彩帛铺”、“全堂水陆的道场”来比喻,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成的、酸的、辣的”,“红的、黑的

4、、紫的”,“磐儿、钹儿、铙儿”)去形容,写得齐整划一。第一拳从味觉上来写,第二拳从视觉上来写,第三拳从听觉上来写。  教学时我精心设计课件:以刘欢的《好汉歌》为背景音乐,播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甚至可以说是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及老师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通过细节的描写,可以增强场景和情节的真实感、具体感:可以暗示和深化主题;可以传达丰富的感情。  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因为音乐和影片的使用,教学的维度被无限延展,空间极大的开放,在极短的时间里,学生收获了极大的信

5、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来得及加工和整理,就一闪而过,留给学生的,只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除了喧哗与热闹,什么也没留下。同时,我们也在质疑,这些和文本的解读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不是可以用它来替代文本的解读。程少堂先生这样看待语文教学,“8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正是他倡导的理念,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反观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课堂表面是热的但这种热是喧闹,是浮躁,而作为主体的

6、学生的思想却是沉默的,被动的,对于学生来说,大量的信息一闪而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消化,思考,课堂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了,课堂的内在是冷的。我觉得要使学生真正的回归课本才是正途,即认真的研读文本,阅读,思考,品味,想象,尝试。这样的教学才有语文味。  二、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误读  近年来,自主、合作、探究这些西方的教育思想,陆续的传入我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石。这些当然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然而有些课堂却是似是而非,并非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看起来很热闹,但其实却很冷。  比如,下面这节课,我觉得就很值得商榷: 

7、 《琵琶行》教学设计  活动一:背景了解  目标:搜集整理白居易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时间:5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课前搜集的材料  过程:1.把自己搜集整理白居易的有关材料发给小组成员。  2.互相学习,并在白纸上整合出一份与本文相关的较有用的背景资料。  3.宣布各级讨论结果。(重复者不再讲)  4.头脑风暴:述说对白居易的认识。  活动二:人物分析8  目标: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对本文中的琵琶女形象进行分析,并体会白居易的写作心情。  时间:2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辅导资料  过程:1.自由

8、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资料,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2.互相交流,初步感情琵琶女形象。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1.作为名噪一时、有着高超演奏技艺的琵琶女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如果学生回答有偏差,老师可适当引导,并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