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9105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小学人物写作教学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人物写作教学之我见 在小学阶段的写作中,人物写作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象思维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去抽象的东西他们还是会弄不懂,一知半解。所以在人物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关于写作教学的看法。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质的。所以要写好人物记叙文,其实就是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首先,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写好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就包括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在引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
2、的时候,有的老师直接印发一些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这样是错误的做法。这样以后,学生很容易陷入套路,写起来的人物单一,缺乏个性,缺乏特色,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而且学生也懒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失去思考。所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么要怎么做才是可取的呢?笔者认为应该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身边的人。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从内容入手”,其实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而观察身边的人物也就是在观察生活。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也说:“必须写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切
3、、诚恳才好。”4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平时可以让学生以某个人物为对象,想一想要怎么去描写这个人物,可以先从他的外貌入手。比如,写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然后再扩展开去,写写环卫工人和商场的工作人员之类的。 写外貌时,一定要注意描写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描写得好了,对于作文来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人物的眼睛表现又是不一样的,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调皮捣蛋的时候,老师的眼睛又是什么样的。这些事学生经常接触的,只要老师稍微一点拨,很多学生都是能写得不错的。 写
4、人物的形象还要注意语言的描写。这个相对外貌描写来说,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是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的。人物语言的描写一定要能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等特点。成功的对话描写,还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在《流泪的红豆》一文中,作者就是通过他和妈妈的对话来反映出他的思想感情。文章中妈妈的话很符合一个教育小孩的妈妈的形象。通过妈妈的教育,孩子认识到他把红豆扔在别人的被窝里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很快地改正了错误。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比较多地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5、特点,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描写来使作文增色。所谓的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写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就会显得单薄而苍白无力。心理活动的展4现也是有层次的,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层次性体现出来,使得人物更加的饱满。比如在优秀习作《珍惜母爱》一文中,小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我”对于母爱的理解。文章一开始,我
6、在写作文时,不知道要怎么表达母爱,通过心理活动展示自己对于母爱的不理解,然后通过母亲端进来一杯奶茶,通过对这杯奶茶的思考,引出作者的心理活动,最后终于理解了母爱。通篇以心理活动贯穿文章始终,通过这些心理活动使得“我”和“母亲”的形象都立于纸上了。 第三,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思考,也缺乏积累。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并且注意细节描写的训练。让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多练习,以期达到较好的
7、写作水平。 例:同样写《我的同桌》,有人这样写: 1.她有一双柳叶眉,柳叶眉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的鼻子扁扁的。 2.也有人这样写:他那双智慧的眼睛从没停止过思考,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小小年纪的他,俊挺的鼻梁上方已有浅浅的几道弯了,那永不变的发型和他倔强的竖着的留海是他独特的象征? 很显然例2的描写比较精彩,抓住了人物的眼睛、鼻梁、皱纹以及发型等外貌,细微而无声地把一个人爱思考、沉静、倔强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鲜明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可见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是字斟句酌,推敲锤炼。文能达意,文从字顺是真,知多识广,文情并茂是美,学
8、生习作以文真笔实为底线,以言深意远为追求。虽一样的“真实”4,却蕴藏着不同的韵味,于细微之处显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韵味难道不是学生习作时所向往和追求的文学美感,难道在表达的过程中不予人审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