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

ID:30986308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_第1页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_第2页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_第3页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_第4页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  [摘要]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正是徽派版画崛起的标志之一。在徽派版画的队伍中,则以虬川黄氏为主要代表,将徽派版画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徽州黄氏家族版刻业的兴盛有着诸多原因,不仅包括家族环境的熏陶、社会环境的影响,更与著名的“新安画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试图探讨以徽州黄氏为代表的徽派版画,在万历年间跻身版画界的奥秘。  [关键词]徽派版画;黄氏家族;新安画派  我国是版画的发源地,随着印刷术的的问世,版刻艺术应运而生。明代中期至清代初年,被称为我国版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明代万历年间,

2、随着徽派版画的崛起,中国的版刻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徽派版刻出现后,成为工整、秀丽的典范,并逐渐成为当时的版刻中心之一。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最寡,闽本最下。”[1]由此可见徽派版画的出现,造成了当时版画界的大调整。徽派版画中,又以徽州黄氏为主要代表。郑振铎在《中国版刻图录序》中说:“6歙县虬村黄氏诸名手所刻版画盛行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初,时人有刻,必请歙工,而黄氏父子昆仲尤为其中之俊杰。举凡隽雅秀丽,或奔放雄迈之画稿,一人黄氏诸名工手中,胥能殚工尽巧以赴之,不损画家之神态

3、,而亦能自行布稿作图。”[2]这足以说明,当时黄氏家族所刻之书代表了当时刻书业的最高水平。  一、家族文化的熏陶  据《虬川黄氏宗谱》记载,虬川黄氏的始祖是汉江夏魏郡太守黄香,二十四世“唐旌孝子”芮公次子文炳公迁虬村并重立世系。从此虬川黄氏便在这里开始了生生不息的繁衍,我们这里所说的黄氏家族就是以黄文炳为一世祖的虬川黄氏家族。虬川黄氏刻书业迹最早追溯到第二十二世孙黄文显等存补刻《纂图互注荀子》,此乃宋刊明正统修补本。至第三十三世孙黄开梧刻《四养斋诗稿》,道光本,并和黄开簇、黄开植等同刻《虬川黄氏宗谱》道光十二年本。也就是从明正统元年至清道光十二年止,约四百年左右,刻工达三四百

4、人,现已发现刻书约二百四十余部,他们的鼎盛时期是明万历至清乾隆初年约一百余年间。这是一部版画光辉历史和相当人数的文化史实,同时他们是祖祖辈辈以刻书为业,是典型的家族刻书。  据徽州府志所载,当时徽州的各都各村,宗族观念很强,举凡一族作一事,往往相染成为习俗,就经商来说,便是同姓结帮,一般都是一姓一组。虬村黄氏刻工的兴起与壮大,与这种当时的家族观念是分不开的。这些杰出的民间雕刻书画艺人,最初大多是半工半农的劳动者,全靠手工技艺,忙时务农,闲时替人刻书画。为生活计,他们不得不走街串巷,他们只凭一套刀具,一身手艺,经营四方,经历时间的长河,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逐步走上雕版刻书之路。

5、虬川黄氏刻工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并且手法日益精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世代相传,并且存有口诀。这口诀如同秘传神功,保证了刊刻技术的完整保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6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元代休宁学者赵?对于徽州的人文环境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评述,他在《东山存稿》中说:“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又说:“故四方谓‘东南邹鲁’,其成德达才。出为世用者,代有人焉。”[4]可见,当时的徽州也是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同时,新安理学在这一时期也对徽州刻书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安理学是宋代程朱理学

6、的重要流派之一。朱熹在儒学的理论框架内,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高度重视宗族伦理,以封建纲常约束人的行为,对封建文化影响深远。[5]朱熹祖籍新安婺源,程颐、程颢先人为歙县篁墩人,因此徽州人一般都把此地当作程朱理学的发源地。朱熹也曾回徽州,在这里洒下了朱子理学的种子,最后发展成为新安理学。在封建社会里,程朱理学的观念深深的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新安理学也就在无形影响了徽州的刻书业。以休宁一县而言,宋至明代中期,就有程大吕、吴儆、程若庸、陈栎、倪士毅、朱升、赵?、范准、汪循等九位理学名贤。这一学脉的流风所及,直至清代中期江永、戴震的考据学产生,走向了理学的对立面,甚至民国时期大名鼎鼎

7、的学者胡适身上,也可以找到这一学派的影子。[6]新安理学的盛行,极大地强化了封建的宗法制度。这种强化的宗法制度,不仅使执刻书技艺者,父子相传,祖孙相继,世代相传,而且使后之子孙对于先人手泽遗著,设法刊刻,不敢轻易散弃,这从客观上说,对推动刻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自唐开元年间起,徽州郡县官学开始陆续建立。据刘秉铮在《论徽州的书院》一文中考证,两宋时期,徽州地区有书院10所。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徽州地区实际有114所书院。[7]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徽州读书之风及其盛行,包括书院在内的各种学校纷纷开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