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334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目前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探究性学习”将作为现金与将来我国教与学的主导方式。同时,也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12-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多样化的学
2、习方式,尤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要研究语文课程中的探究问题,首先要了解“探究”的概念以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的含义。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意思是:研究”的意思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多方寻求答案,“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和过程。它的目的在于“4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生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
3、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接受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探究并不是仅仅指发现式探究,而是指探究式学习全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在接受式探究学习。重在对文本的解度,主要从文本中去探究。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渊源 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以其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探索着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者要多问,自主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接受教师传授给他的知识,要自主地去求学,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问”就是自主探究,“学”,可以是听教师讲,也可以
4、是自主地去学习。孔子强调“好学”就是强调学生自主求知探索。他甚至还强调“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就是不到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不进行指导;直到学生很渴望知道答案时,教师才参与指导。我国古代还有大量的有关学习方式的重要思想,如孟子强调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善于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到了近代,对探究式学习的关注和探索相对来说就更加集中和明确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探究是儿童天生四大本能之一。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大本能:交谈或交流的本能;探究或发现的本能;制作或建造的本能;艺术表现的本能。他强调关注儿童自己的兴趣,强调
5、儿童自主生成的问题,强调在儿童己有兴趣和经验基础上,由他们自己通过探究,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他强调“做中学”4。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并指导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 语文活动中的探究,是一个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其间获得新知、提炼新说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深刻的成功体验,带来被教师和同学所欣赏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这些无疑是“学习的享受”,是“生命的享受”,而后积淀起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热情,将构成其持续学习、永不懈怠的动力源,促进其长远的乐学和爱好语文。在此基础上而逐渐形成以勇于探索、勤于创新
6、、意志坚定、理想高迈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如是,学生可谓高扬起了钱理群先生所热烈推崇的“青春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巨大关怀,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对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4 探究式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获得问题的解决,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授受式学习也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
7、动的、消极的听课方式开展。如果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有用信息。例如一篇诗歌学习,首先是阅读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接受式学习。如字词的掌握,作者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这些都是接受式学习。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这种情感。在领悟诗歌主题的基础上,融入诗歌的意境,进行赏析式的探究,诗歌哪些部分写得精彩,对自己有何教育意义等。最后是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探究紧密结合,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