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

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

ID:30968097

大小:7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4

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摘要:近几年,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SPP)已经引起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相关领域已经对SPP的产生机理、应用方面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但由于实际的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对于SPP应用方面的研究仍将为人们所关注。关键词:表血等离极化激元(SPP)、光栅、传感、光学超分辨成像近几年,有关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效应(SPP)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并岀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分支,随着现代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微加工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形成了对能产生SPP效应的金属微纳结构体系的研

2、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一一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光子学。由于SPP效应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在传感、光学超分辨成像、太阳能电池、数据存储等方血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一、原理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SurfacePlasmonPolariton)是指在金属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动的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沿着金属表血传播的电子疏密波。在界血方向高度局域分布,且在金属中分布比在介质屮分布更为集中,可以沿着平行于表面的方向传播,但由于损耗过大,通常传播距离很短。其激发方式为在介电常数为负的负数的金属与介电常数为正的实数的介质表面,通过光波或电子激发。这种电子疏密波可以称为表面等离子

3、体波,但由于其波矢大于光波的波矢量,因此若要使用光波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波,需要引入一些特殊的结构达到波矢兀配,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采用的是衍射光栅结构。采用衍射光栅结构进行波矢兀配主要是由于光栅结构可以引入一个额外的波矢量的增量实现波矢匹配,且由于光栅的结构的材料和儿何参数可以自由设定,因而目前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按照普通的光波动理论,光在透过无线薄的金屈时,光的透射率随着波长的四次方的指数次迅速单调衰减,1998年,Ebbesen等通过在金属膜引入周期孔阵列时,发现即使当入射光的波长为孔直径的10倍吋,仍有很强的透射光强,并且透过率超过小孔面积的百分比,这种现

4、象称为光异常透过现象(Extraodinaryopticaltninsmission,EOT)□这里我们将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SPP)与金属薄膜结合起来,研究其光透过现象,并考察不同光栅儿何结构参数下,光的透过情况。二、历史上对于SPP的研究1902年,R.W.Wood在光学实验屮首次发现了表面等离激元现象,即贵金属(合金)纳米颗粒在可见光区具有很强的宽带光吸收特征。其实质是由于费米能级附近导带上的自由电子在电磁场的驱动下在金属表面发生集体震荡,产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状态下电磁场的能量被转化到金属表而自由电子的集体震荡。以上解释是FtlUJ.Fano等人在194

5、1年做出。R.H.Ritchie注意到,当高能电子通过金屈薄膜时,不仅在等离激元频率处有能量损失,在更低频率处也有能量损失峰,并认为这与金属薄膜的界面有关。1959年,C.J.Powell和J.B.Swan通过实验证实了R.H.Ritchie的理论。1960年,E.A.Stren和R.A.Fairel研究了此种模式产生共振的条件并首次提出了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smon,SP)的概念。1998年Ebbesen等发现了EOT现象后即是通过金属表面SPP与入射光的耦合解释的,而这种解释的正确性也得到了Ebbesen本人通过固定小孔的形状和尺寸时EOT现象的实

6、验、Vardeny研究组进行的在微孔排列具有N重(10,12,18,40,120)旋转堆成性的准周期体系中的EOT现象的实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证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SPP对于EOT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上的参考。三、一些应用由于SPP效应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在传感、光学超分辨成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一)、在传感方面的应用过去儿十年,对于使用光学手段测量化学和生物量,人们发展了很多光学传感的手段,例如干涉测量的方法、偏振测量的方法、光谱测量的方法等。在光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因此由于SPP效应对于金属界面附

7、近物理量的变化的异常敏感度,使得人们进行了基于SPP效应的一系列传感方式和传感原理的研究。1982年,Liedberg等人首先将SPP应用于气体探测研究中,Z后一年,其乂将SPP效应应用于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相互反应的测定屮。Z后,人们描绘了SPP用于测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传感装置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做出了展望。目前,SPP应用于生物传感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己经表明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允许实吋测量生物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用事先标记生物分子的优越性在生物传感方血有着巨大的潜力。已经有一些公司将SPP传感技术应用于商业方面。(二)、光学超分辨成像由于衍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