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

ID:30961513

大小:12.9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1-04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_第1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_第2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_第3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_第4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轮 专题突破 能力提升 专题三 分类讨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轮专题突破能力提升专题三分类讨论课前热身1.如图,在△ABC中,AB=6,AC=4,P是AC的中点,过点P的直线交AB于点Q.若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A.3B.3或C.3或D.B2.(2013·泸州市)已知⊙O的直径CD=10cm,AB是⊙O的弦,AB⊥CD,垂足为M,且AB=8cm,则AC的长为()A.cmB.cmC.cm或cmD.2cm或cm3.(2013•钦州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  )A.80°B.80°或20°C

2、.80°或50°D.20°课前热身CB课前热身4.(2013•黄石市)若关于x的函数y=kx2+2x-1与x轴仅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k的值为.5.(2013•绥化市)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是3cm和4cm,以该三角形的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cm2.(结果保留π)0或1课前热身6.(2013•凉山彝族自治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10,0),(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

3、.(2,4)或(3,4)或(8,4)知识梳理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把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然后逐类进行研究、求解的一种数学解题思想.分类思想的实质是按照数学对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作用是克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漏解.知识梳理引起分类讨论的主要原因:(1)概念本身是分类定义的(如绝对值);(2)某些公式、定理、性质、法则是有条件和范围限制的;(3)题目条件和结论的不唯一;(4)含有字母系数的问题,需对该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5)图形的位置和形状

4、不确定.知识梳理分类思想的解题策略:(1)确定分类对象;(2)进行合理分类(选择分类标准,理清分类界限,不重复,不遗漏);(3)逐类进行讨论;(4)归纳并作出结论.典型例题【例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BC边上的高恰好等于BC边长的一半,求∠BAC的度数.分析: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BC边是底边还是腰,又因为当BC为腰时垂足可以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以落在外部,所以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典型例题解:(1)当BC为底边时,如图①.∵AD⊥BC,AD=BC=BD=CD,∴∠

5、BAD=∠B=∠C=∠CAD=45°.∴∠BAC=90°.(2)当BC为腰时,设∠B为顶角,分下面几种情况讨论:Ⅰ.顶角B为锐角时,如图②.∵AD=BC=AB,AD⊥BC,∴∠B=30°.∴∠BAC=∠C=(180°-30°)=75°.典型例题Ⅱ.当顶角B为钝角时,如图③.∵AD⊥BC,AD=BC=AB,∴∠ABD=30°.∴∠BAC=∠C=∠ABD=15°.Ⅲ.当顶角B为直角时,高AD与腰AB重合时,则有AD=AB=BC,与已知矛盾,故∠B≠90°.∴∠BAC的度数为90°或75°或15°.典型

6、例题【例2】已知方程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要分类讨论:当m2=0,即m=0,方程变为x+1=0,有解;当m2≠0,即m≠0,原方程要有实数根,则Δ≥0,最后综合两种情况得到m的取值范围.典型例题解:①当m2=0时,即m=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x+1=0,有实数根x=-1.②当m2≠0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有实数根的条件得Δ=(2m+1)2-4m2=4m+1≥0,即m≥,且m2≠0.综合①②得m≥.典型例题【例3】(2014•湖州市)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以P

7、(1,1)为圆心的P与x轴,y轴分别相切于点M和点N,点F从点M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连接PF,过点PE⊥PF交y轴于点E,设点F运动的时间是t秒(t>0).典型例题(1)若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如图),求证:PE=PF.分析:连接PM,PN,运用△PMF≌△PNE证明.(1)证明:如图1,连接PM,PN.∵⊙P与x轴,y轴分别相切于点M和点N,∴PM⊥MF,PN⊥ON,且PM=PN.∴∠PMF=∠PNE=90°,且∠NPM=90°.∵PE⊥PF,∠NPE=90°-∠MP

8、E=∠MPF,在△PMF和△PNE中,∠NPE=∠MPF,PN=PM,∠PNE=∠PMF,∴△PMF≌△PNE(ASA).∴PE=PF.典型例题(2)在点F运动过程中,设OE=a,OF=b,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t>1时,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②当0<t≤1时,点E在y轴的正半轴或原点上,再根据(1)求解.(2)解:①当t>1时,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如图1.由(1)得△PMF≌△PNE,∴NE=MF=t.PM=PN=1.∴b=OF=OM+MF=1+t,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