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ID:30921282

大小:12.77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送李愿归盘谷序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和句式。2、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今辽宁省),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故人们也称他韩昌黎。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曾两次遭贬谪,但很快被召回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

2、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背景介绍(一)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

3、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盘谷“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书中位置:序(卷首)、跋(卷末)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有关“序跋”分类内容李愿:生平不详。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赠序: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以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所歌就是赠诗。背景介绍(二)文本研讨1

4、、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章开头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侧面表现归隐盘谷者的思想品质。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2、第二段刻画了那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⑴“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显贵)。“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名声昭于时”,烜赫一时“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飞扬跋扈,大讲排

5、场;“喜有赏,怒有刑”,喜怒无常;“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生活荒淫。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逃之(鄙弃)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淡泊名利(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忧于其心”)无拘无束,安闲自在(采于山……惟适之安)不问政事(车服不维……黜陟不闻)——行之(肯定)第三种人,是钻营之徒,不择手段的干谒者(官迷)。趋炎附势(伺候于公卿之门)汲汲钻营(奔走于形势之

6、途)懦弱卑琐(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顽梗迂拙(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恶之(厌弃)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7、。内容小结本文赞美隐士、嘲讽官场,却又不尽是赞美与嘲讽。文中描写“大丈夫”的一段,就颇有艳羡之意,故借李愿言“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来表达,假如李愿真有嘲讽意思,也被前面官场的铺叙给掩盖了。也许作者瞧不起的,倒是第三种人,那些想做“大丈夫”最终没有做成的小人物。因此,文中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并非想做隐士,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做不成则羡慕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在。1、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

8、对照之中。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