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23289
大小:7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3
《探讨高中化学新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讨高中化学新课程“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探究http://www.lunwenchina.net.cn/paper/zyjy/36259.html论文关键字摘要:新课程,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论文摘要摘要: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是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也要应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概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前状况
2、及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必要性,指出了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存在的新问题,分析了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提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教学设计。 引言摘要: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理解并熟练把握,将为以后学习有关配平、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将对激发学习喜好、创设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没有以一个固定的专题的形式在教材中体现,但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却渗透在教材的每个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有关化学内容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于熟悉和理解的。怎样才能
3、使这部分知识轻易学、轻易用[1,如何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把握这部分知识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进行探究。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前状况 在当前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一线的许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知识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他们认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在不少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还是以灌输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一味接受摘要: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并以讨论初中学过的四类基本类型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4、、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相关概念,最后再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概念[2。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埋头记笔记,所有的知识都是依靠教师传授,并不是通过自己思索后得知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这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来说是不相符的,而且会碰到一些新问题。 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探究的必要性 2.1新课程的要求 2.1.1教师要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材难度明显下降,但是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要从注重具体的
5、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很少,只需要学生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即可,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和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新问题或思索方法。要教会学生怎样从现象观察到本质,从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理解到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2.1.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一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布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
6、不断出现。新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讲解,让老师的熟悉转化为学生的熟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发挥学生的主动功能。 2.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各种新问题不断 2.2.1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新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熟悉,只是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微观层面的熟悉较少,而且存在于模糊或不科学的熟悉【3。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状况只
7、是停留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的初步熟悉摘要:已经具备电子得失、化合价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知识,但并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也并不是很强,经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生活,情绪和心理都处于较兴奋状态,教学中要非凡注重这一点。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引入新的知识。 2.2.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 面对一群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如何使他们的思维由初中的一味接受到高中的自我获取的转变,不能
8、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初中阶段,高中的知识讲究理解,于是在引入一个新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提示,加以适当的鼓励,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观点。教师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考虑是否延伸新的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