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思考:“谁家”就是指“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将是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诗
2、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赏析借景抒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席慕容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中秋词自()一出,余词尽废。——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水调歌头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苏辙都是诗文大家,
3、当时并称为“三苏”。苏轼的词,笔力雄健,内容广阔,风格多变化。他在政治上属保守派,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所不喜,所以长期贬居外地,一生坎坷,漂泊不定。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写作背景: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4、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èng(旧读shēng)chánmiánzhuǎn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端起酒杯
5、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
6、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朗读指导语速—以慢为主,慢中有快.语调—以低沉为主,低中有升.感情—乐观旷达,留恋恐惧,祝愿.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内容探究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月圆—人圆想象联想景
7、物{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宫阙、琼楼玉宇实写虚写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情感剖析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合作探究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