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

ID:30776285

大小:5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3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_第1页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_第2页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_第3页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_第4页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FDI溢出和区域技术进步非线性效应探究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9-03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JL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JL01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00161110030);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2011J50431510)作者简介:胡宗义(1964-),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采用考虑“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技术进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之间的非线性

2、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与投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过大,“FDI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出现,此时FDI不利于技术进步随着经济逐渐发展,FDI对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开始转为正的促进作用,而当经济发展到门槛值时,促进作用逐渐明显,"FDI技术溢出效应”出现此外,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程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存在门槛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开始为负,然后转为正,而金融发展程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开始为正,然后转为负关键词:MalmquistLuenber^er指数;面板平滑转移模型;门槛效应;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图分类号:C8

3、12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这为外资流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的FDI总额达到105735亿美元随着FDI流入数额的增加,关于“FDI对我国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外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Glass和Saggi建立了一个对产品质量分阶段的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发达国家吸收能力有限时怎样通过创新和模仿学习实现FDI转移的技术Cheng和Qiu构建了一个连续的贸易品李嘉图贸易模型,研究南北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Desmet和Mez

4、a等认为东道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有限,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吸收,对于外商投资不能过于盲目追求其数量,应适当加以限制Suyanto等通过对印尼行业数据研究发现,存在正向FDI溢出效应,激烈的竞争伴随着更大的技术溢出,并且国内具有R&D投入的企业相比于没有R&D投入的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FDI对某个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或基于省级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行业层面上,牛泽东、张倩肖将PSTR模型运用于我国行业层面,发现FDI创新溢出效应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中存在明显差异,王滨研究得出FDI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为正,且

5、在统计上均非常显著而邱斌、杨帅等进一步发现FDI总体上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省级层次上,李燕、韩伯棠等的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张宇进一步检验了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若干吸收能力因素,以及FDI技术外溢影响的门限特征在以上研究文献中,全要素生产率几乎都釆用Malquist(M)指数测算,但M指数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如S02),然而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与实际的生产不符,从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出现偏差对“好”产出和“坏”产出的不平衡处理,会扭曲对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水平的评价,进而

6、误导政策建议因此,采用考虑“坏”产出的Mal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会更加合理在计量模型的运用方面,多基于线性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于线性面板模型而言,如果FDI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质是非线性的,那么线性模型显然难以刻画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PTR模型假定FDI溢出在某门槛前后发生突变,而这种变化是离散的,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事实不符现实当中FDI的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间的转换可能很剧烈,也可能比较缓慢,而PSTR模型允许模型中的参数随着转换变量的变化而平滑变化,具有PTR模型无法比拟的研究优势,并且至今尚未有学者将

7、该模型运用于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因此,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化模型研究FDI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期为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种更科学的方法1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11计量模型设定与检验111模型设定12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泰安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国研网年份跨度为1995—2009年,研究样本包括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重庆与四川合并,西藏多个指标数据缺失,未包括在研究样本内参考文献的做法,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代表内生化的技术进步因素本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8、的方法为文献[10]提出的考虑“坏”产出的ML生产率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1)ML生产率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