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738721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3
《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德育心理咨询管理论文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
2、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
3、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
4、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
5、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1],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
6、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等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
7、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