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725940
大小:25.9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2
《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为中心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为中心编辑。【内容提要】废灶兴垦是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本文拟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其自西徂东、由南而北逐步推进的“时空”演变特征。今天的苏南、苏北所含示的经济意义似乎远大于以江分界的自然区划的概念。若以范公堤为界定位清末至民国时期苏北的沿海与内地似乎也可作此理解。原因在于,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经济地位抬升,主导经
2、济产业出现了大的转折,实现了从“煮海为盐”到“废灶兴垦”的跨越,即由樵采、煎盐向成熟农田的过渡,开创了乡土经济“东部大开发”的新局面。1924年李积新撰文指出,苏北沿海“举百万亩蔓草荒烟之地,一变而阡陌纵横,田庐相望,诚乃民国农业界之盛举”;“此项事业,不可谓不伟且大矣。”然“国人知之而肯注意及此者,不数数见”。推至今日学界,同样对此关注不够。就笔者所目及,孙家山先生是较早将研究视角触及此问题的学者之一、于海根《废灶兴垦与苏北的滩涂开发》、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
3、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系统研究》、应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王慕韩《江苏盐垦区土地利用问题之研究》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等对此也有所论及。)。其对盐垦区农业概况的初步探讨,为本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从目前有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学术前沿来看,上述问题的不少侧面还可以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依托《1935年苏北滨海盐垦区农垦公司概况》表,拟以本区域废灶兴垦为中心,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其“时空”演变特
4、征。 一 废灶 并场 东迁土地利用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驱动。区域地貌变迁,首先是构成苏北沿海土地利用过程由盐转垦发生转换的根本动力。苏北沿海自黄河夺淮入海尤其明中期以后岸线大幅度外推,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两次利用高峰:煮海为盐、废灶兴垦。明清时期两淮盐商在此蓬勃发展,盐业成为本区域主导经济产业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确切地说,归因于范堤以东大面积淤涨成陆,其为盐灶的大规模拓展提供了地理空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
5、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据记载,从秦汉至北宋的1300多年间,海岸线基本稳定在今通榆公路一线。自南宋建炎二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海涂日扩,海岸线不断东移。就其外推速度,明中期以前,河口的延伸速率为54米/年,其后至黄河北归前,河口延伸加快,为215米/年;滨海平原的平均造陆速度也相应地由平方公里/年增加到10平方公里/年。结果,岸线“迄清中叶,遂在百里之外”。苏北沿海“盐垦区”主要地带,即东滨黄海,西界范堤,南起吕四,北至陈家港的新生土地面积就有1900万亩,成为我国明清时期成陆面积最大、时间最
6、快的地区。自然,本区域土地利用第一个高峰期即煮海为盐,当在明清时期。从盐场地域分布看,“两淮各场,南起通县吕四,北讫海属各场,延袤八百余里,幅员至广”。对此,刘淼先生研究颇深,恕不赘述。缘何继之又要废灶?关键是灶址不适。海盐生产重在盐灶选址,选址最重要的条件是卤厚和草丰。既不能离海太近,不便摊淋,又不能离海太远,卤气不至。由于沿海荡地大多为新近几百年间涨出增滩而成,成陆的时间较迟,因而总体上说新生地貌景观以大片盐渍土区为主。但若以带状细分,由岸向海依次可划为草滩带、盐蒿滩带、沙泥混合滩带和粉沙细沙滩带。其所在位置,大都与一定时期的海岸线是相对应的,是微地貌变化在
7、成陆过程中的客观反映,并表现出不同的土地自然适宜性,其中草滩带和盐蒿滩带是摊灰淋卤、筑亭煎盐的理想产地。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随着海滩淤高,海岸东迁,港汊堵塞,泥滩和粉沙细沙滩又逐渐演变成草滩带和盐蒿滩带,渐次成为盐灶东扩的理想产地。带状过渡如此推延。昔日盐产区曾留下大量建造用以避潮的墩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灶民为追逐潮水而频频东移。康熙十年盐城
8、知县陈继美巡视沿海墩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