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

ID:30714200

大小:19.6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2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_第1页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_第2页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_第3页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_第4页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_第5页
资源描述:

《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空间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冷量传输特性研究吴明勋何兴伟吴亦农纪国林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光路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的制冷方案,并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影响传热温差、红外探测器温度均匀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该制冷方案的冷量传输特性实验研究。关键词:机械制冷超长线列焦平面冷量传输0前言大规模超长线列扫描成像和凝视成像是航天光学遥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它能够大大地提高视场面积和地面分

2、辨率。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低温下,因此需要用到低温制冷设备,如辐射制冷器、储能式制冷器、机械制冷机等。机械制冷机体积小、冷量大、安装方式灵活,且可靠性日益提高,因此在红外遥感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长线列红外器件与制冷机的耦合方式通常为间接耦合,即探测器与制冷机冷头之间通过柔性“冷链”连接。这种方式可以明显地降低冷指振动对探测器的影响,且制冷机与探测器的设计位置也比较灵活,可以实现多点制冷。但由于在超长线列的焦平面系统中,冷平台的尺寸很大,单冷源多点制冷可能会造成探测单元间温度不均。当探测器单元间温度有差异时,单元间将产生D*和D(,课题

3、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T)的差异,从而在图像上产生由响应单元温差引起的空间非均匀性,导致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下降。因此解决好温度均匀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焦平面杜瓦的体积比小型的杜瓦大大增加,系统的漏热量将大幅增加,因此必须有高效的传热部件,以降低冷源与负载之间的温差,从而使制冷机发挥最大功效。1耦合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

4、对象,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与制冷机耦合系统采用间接耦合方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有两个波段,每个波段探测器的工作温度为100K,由一台斯特林制冷机制冷,试验时也可由液氮杜瓦代替。探测器冷平台尺寸约为200×40,制冷机冷头通过柔性冷链连接与之相连。为了实现探测器温度均匀性的目标,每个冷平台上都安装了5条由SITP研制的一种新型的柔性冷链。其由厚度为或的紫铜片构成。经测试得到,该冷链具有很高的热导率,且具有较大柔度。冷量传输理论分析本耦合系统的热学目标是在斯特林制冷机提供6W@95K的制冷量时,探测器冷平台的温度达到100K,冷箱的寄生漏热

5、达到使用要求。由于需要进行多点制冷,柔性冷链两端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冷链的折弯余量决定了冷链的长度不都相同,因此需计算确定不同冷链的厚度,进而确定每条冷链所需铜片的数目n,如式(1):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1)Q—每条冷链需传输的热量;L—冷链的长度;—热导率;a—冷链宽度;b—组成冷链的铜片厚度;由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复杂

6、,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要建立一个精确的热力学模型来研究冷平台的温度均匀性是比较费力的,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如图2所示,图探测器冷平台热分析模型示意图冷平台的得热包括:Qg―探测器本身产生的热量Qr-外壳的辐射漏热Qc-通过支撑的传导漏热而Q0为通过冷链传走的热量,根据能量守恒可知:Q0=Qg+Qr+QcQr的数值可以根据式(2)近似计算得(2)式中:称为相当发射率;=/mK;T1、T分别为外壳和冷平台的温度;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

7、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F1、F分别为外壳的内表面积与冷平台的估算面积;Qc可由式(3)算得:(3)式中:为支撑的热导率;D、d分别为支撑的粗端外经与细端外经;为薄壁支撑厚度;分别为粗端与细端温度,可通过试验以往的实验数据中得到;L为支撑高度;假设冷平台的支撑部件及冷链从周围通过辐射得到的热量可以近似地转移到冷平台上,即包含于Qr中。此时冷链传热特性为线性,即(1)式是可行的。同时假设Qr+Qc为等效冷平台体积热而作用于整个冷平台上,而Qg由于是探

8、测器所耗散的热,故作用于冷平台的表面。冷平台上冷链的布置点均匀分布于中间线上,当用6W@95K斯特领制冷机制冷时,其温度理论值应该为设计温度100K。根据上述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