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49535
大小:30.7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1-02
《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一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一[摘要]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调任鄂督,其原在粤所订炼铁机炉也随之移鄂兴办。铁厂移鄂,标志着湖北工业化的起始。但此举并非张氏之初衷,亦非出于继任粤督李瀚章之不喜洋务,遇事推诿。实际上,这是清廷中枢为了抑制李鸿章集团势力过于膨胀,有意“扬张抑李”,扶植张之洞,并考虑到湖北省自然资源、位置、交通有利条件,而作
2、出的重要决策。湖北钢铁工业之建立,乃是晚清特定的政治局势与湖北省资源、位置等人文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键词]汉阳铁厂由粤移鄂张之洞(一)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众所周知,早在张之洞督粤期间,他就已通过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谐塞德公司定购炼铁机炉,积极筹备在粤设立铁厂。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原订炼铁厂设
3、备也随之改运武汉,汉阳铁厂建立。这标志着湖北近代钢铁工业的起始。汉阳铁厂的选址,历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争议。论者多注重于比较汉阳、大冶两地孰优孰劣,辩论汉阳龟山一带的地理环境究竟是否适宜等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而往往忽略了从宏观层面探究铁厂设鄂的原因。①[1](第258—259页,266—269页)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厂为什么会在湖北落户?对此,最一般的解释就是由于继任粤督李瀚章不喜洋务,遇事推诿,因而张之洞趁机奏请移厂于湖北。这一说法不仅有李瀚章本人奏折为依据,[2](第207—208页)而且从《张文襄公全集》中还可以找到相关
4、的旁证。譬如:光绪十六年正月初八日张之洞致李瀚章电文中说:“盖铁机非洞所自请带者,公既嘱令移鄂,即不肯以铁款累粤。”[3](卷134)似乎自己将铁机带往湖北,是出于李氏之嘱托。李瀚章回电中亦有“铁机承关爱,感甚”之辞。[3](卷134)大概正是因为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史料基础,所以多为人们所采用。②[1](第18页,192页,232页)诚然,铁厂移鄂与李瀚章其人不喜洋务有一定的关联,但这不过是一种历史表象,并非湖北兴办铁厂的主要原因。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
5、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其(一),钢铁工业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主导产业,铺设铁路,制造军械均与之密切相关。汉阳铁厂规模之大,需款之巨,晚清罕有其匹。如此重大的问题,清廷中枢岂会毫无考虑,而听任两个地方督抚私相授受?流行说法在情理上讲不通。其(二),细读李瀚章原奏,内称:“现在直隶,湖北正议创办铁路,如将炼铁厂量为移设,事半功倍。”[2](第208页)此中并未明言铁厂具体移设何处,故不能将李氏之态度视作
6、铁厂移鄂的主要原因。其(三),更重要的是,早在李瀚章上奏之前,醇亲王奕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及海署就已通过各种方式,向张之洞表达过开采大冶铁矿,将粤省定购机炉移鄂兴办等意见。李瀚章之上奏,不过承其余绪,实际上对张之洞决策影响相当有限。此点下文将详论之。从有关文献材料中,笔者还发现另外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出自后来任汉阳铁厂督办、汉冶萍公司总理的盛宣怀。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张之洞札委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在给张氏的覆禀中,盛宣怀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
7、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伏查大冶铁矿,光绪三年职道督率英国矿师所勘得,风气未开,无力筹办。逮光绪十五年,宪台建议芦汉铁路,职道条陈就鄂铁造轨,毋庸购买洋铁,可塞造路漏卮。蒙醇贤亲王发交宪台核议办理。此固天欲以自强大任待宪台而始发也。”[3](卷100)盛宣怀这一说法除了强调他本人在其中的功绩外,还揭示了当时主持外廷之醇亲王奕譞在其中的作用,以及铁厂与芦汉铁路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之前说,当更为接近历史
8、的真实。不过,盛宣怀在这里却有意掩饰了他本人当时与李鸿章的关系,只字不提李鸿章、盛宣怀在汉阳铁厂创建初期同张之洞之分歧与争夺。显然,这与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势,盛宣怀急欲投靠张之洞,寻找新的政治靠山的心态有关。[4](第70—71页)另一种不同的版本则出自张氏晚年所撰《抱冰堂弟子记》,其中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