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99504
大小:11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1
《“象”由情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象”由情生 一、我这样理解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纵观全诗,其中的主要意象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兴象。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这样的兴象特别多,比如第二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从个体角度讲其中任何一个兴象增、删、换都无所谓,但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象群,表明从古到今,我
2、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此外后几个诗段中,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等等,都是这样的兴象,它们构成了该诗基础层的意象单元,相当于作者抒情达意的细胞。 2.境象。11 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第二、三、四、五诗段中的众多兴象分别组成四大兴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3、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尤其是第3幅意境,是非常优美感人的,诗人以两位诗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则是共同的、真切的。 3.喻象。 喻象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
4、蟀”就是这样的喻象。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11 二、我这样教
5、学 1.导入新课。 (1)从思乡恋乡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入手,引起学生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如李白《静夜思》等。 (2)历代文人骚客都把思乡作为永恒的主题,其本质是对生育我们的母亲的真挚依恋。正如青年诗人徐刚所说:“故乡/我是因为母亲才和你亲近的啊!”这道出了千百万游子的共同心声。 (3)引入思乡诗名篇《乡愁》。先请一学生背诵全诗,再点明其作者为大陆籍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再由余光中经常说到的那句话:“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引入课文。 2.板书课题。 3.释题及简介作者流沙河。 (1)简介昆虫蟋蟀,又叫“促织”“蛐蛐儿”。
6、 (2)从学生们所熟知的“蟋蟀”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蟋蟀的叫声能撩起人们思乡的心绪? (3)近指代词“这”为什么不能替代课题中远指代词“那”? (4)简要介绍作者,突出作者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交往及他们共同在四川居住过这一事实,引起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4.朗读全诗。 (1)分组分段朗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思乡之情。11 (2)教师指正部分字、词后范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激发兴趣。 5.指导学生借助“自读提示”读懂全诗。 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从中生发问题,研究问题,以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
7、理解来印证“自读提示”中概括性的文字。 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疏通全诗内容和结构,了解作者的抒情脉络。(具体见文后板书设计) (1)全诗表达谁的思乡之情?诗中怎样表达思乡之情自古就有? (2)“蟋蟀”是否有寓意?为什么两个诗人会听到同一只蟋蟀的鸣叫?“蟋蟀”的无所不在说明了什么? (3)本诗的主题应如何理解?全诗又是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一主题的? (4)诗体结构和抒情脉络的一致有什么样的审美效果? 结构和抒情的一致给本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角度,诗人将自己的一己情感投射到本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上,诗人的情感得到放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