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课堂的精彩

“讲”出课堂的精彩

ID:30599492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讲”出课堂的精彩_第1页
“讲”出课堂的精彩_第2页
“讲”出课堂的精彩_第3页
“讲”出课堂的精彩_第4页
资源描述:

《“讲”出课堂的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讲”出课堂的精彩  2011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避免满堂讲满堂灌的现象。这样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是为了改进我们的课堂,解放学生的个性的。可现在却发现语文课上有些教师似乎被束缚了,好像只要开始讲授,就同满堂灌联系起来了,不敢讲了。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授、解都是要求教师去讲。传统教学法中最常用的就是讲授法,是指教师用系统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可见讲是教学之根本手段,关键是怎么讲,才能使课堂因教师的讲而大放异彩。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的时间要合理4  教

2、师的讲要讲得精炼、准确。在备课时要透彻解读文本,学生跳一跳就能学到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学到的,学生没必要也难学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对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对教学内容把握到位。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中,课前我布置学生可阅读原著或者视频,了解故事的内容。教学中对于故事我没有作过多的分析,因为学生都已经了解,教学重点放在感悟人物的性格上,借助学生已有的印象,从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从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的三变、唐僧的三怪,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品悟人物性格,学生有说有读,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对孙悟空的机智,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和唐僧的善恶不分感悟深刻到位。  如教学孙悟空的三

3、打:  1)师:体会人物特点,有很多种方法,板书:“比较”就是一个好方法。结合妖精的每一次“变”,看看孙悟空是怎么打的?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比较体会三次的相同与不同。  生读,找,交流。  2)师:下面,我们把三打的句子提炼出来,读读。  出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  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师:我们再提炼三个打的动作。  点红: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  3)师:联系妖精的变化,说说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不同?  生说:第一次对面朝脸打,第二次朝低头哭泣的老妇

4、人头上打,第三次把所有的愤怒都集中在这一棒上,心想一定要打死它所以是抡起了使劲打。  师:知道这金箍棒多少斤吗?足有13500斤,老龙王介绍金箍棒时曾说:“那块铁挽着些就死,磕着些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  生读句。  师:这样的金箍棒,这样劈脸,这样当头,这样抡起,打这么个妖精,那真是小菜一碟。个别学生读三句。4  师:真是越“美”越打,越“苦”越打,越“善”越打,打得怎样?  生:痛快,解恨,更加妙不可言。  4)师:三打白骨精,尤其是第三打最精彩,结合有关词语,说说你感受到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自信,机智,勇敢,决心坚定,随机应变,感恩,善于识别诡计……  二、讲的时机

5、要恰当  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该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把握时机,学生思考有阻碍时要讲,学生回答有分歧时要将,学生分析肤浅时要讲,学生目标模糊时要讲。这样的讲给学生以拨云见日之豁朗,给学生以醍醐灌顶之醒悟,给学生以心神合一之洗礼。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去提问题,正当学生苦于无从入手时,孙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猛然醒悟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

6、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4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正是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讲,因地制宜地提示使学生提出课堂上最精彩的问题“汪伦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顿时学生热烈讨论,想法多多,各有想法。这就是老师讲的时机把握恰当所带来的效果。  三、讲的目的要明确  课堂上的对话往往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在

7、对话中获益颇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不同的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有的寥寥数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有的洋洋千言却使学生不得要领,可见教师讲解的目的明确,语言艺术高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紧扣几个动词:躲、听、扑和挡和两个叠词:悄悄地和偷偷地,引领学生感受到母亲深沉的、伟大的爱。在读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