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丁画”二十年

“陈文丁画”二十年

ID:3059944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陈文丁画”二十年_第1页
“陈文丁画”二十年_第2页
“陈文丁画”二十年_第3页
“陈文丁画”二十年_第4页
资源描述:

《“陈文丁画”二十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陈文丁画”二十年  “有意思,我画”  1981年,新华社开办《?望》,1984年筹备改为周刊,我负责文化编辑室。改周刊,吃稿量一下子大了。文化版想办副刊,我请教经验丰富的吴祖光先生。吴先生说:“办副刊没别的窍儿,就是人头熟。”人头熟才约得上稿来,才知道谁能够写什么样的稿子:谁能写急就章,谁慢工出细活儿。  除了联络作者,我也想自己动手准备一点填空的稿子,用来调剂版面。篇幅不能太长,版式要活跃一点。于是想到用文言体写些寓言。我喜欢读笔记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都翻过几次的,就借用这种比较浅近的文言写了

2、十几则寓言。  光有文字不免单调,怎样能够更活跃一些呢?我想找华君武先生作画配图。华先生看后觉得很有意思,可觉得自己做不了。“你看我画的漫画都是现代的。衣服、用具,这些都不用去找资料。你是用文言写的,是古代的,画人物、衣服、器具,都要去找资料。我现在岁数大了,找资料比较困难。”他给我推荐了两位:丁聪和缪印堂。缪先生我不太熟悉,但我从小就看丁聪的漫画和插图。华先生介绍我去找丁聪先生。  拿着华君武的信,找到丁先生。看完那十几篇寓言,丁先生说:“有意思,我画。”4由此开始我们二十多年的合作,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他长我二十多岁,却愿

3、意同后生晚辈合作,直到去世,这恐怕是一般人难有的机缘。后来华先生还开玩笑说:“你们两人还没谢媒呢!”  “放心,总归画得出来的”  当时在《?望》我还做不得主,稿子由分管的副总审。送审后,隔了一两周还没有回音,估计他有点为难――虽然已经够温婉了,毕竟是讽刺当下的。但他不好驳我的面子,所以“留中不发”。过了几天,我替他解围说:“要是不好办,就还给我,还有报刊问我要呢。”他如释重负地还给我了。其实那时我根本没给别的报刊看过。  后来,《新观察》、《学习与研究》、北京的《支部生活》、上海的《方法》都要,我就各发几则。渐渐地,要稿的

4、地方多起来,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1990年,《读书》的编辑赵丽雅(扬之水)骑一辆男车来找我,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你跟丁先生合作的新百喻,给我们《读书》最合适。给你开一个专栏吧!”我说:“行!”就这样同《读书》结缘,直到丁先生去世,专栏还在继续,图则由已经八十多岁的黄永厚先生来作了。  沈昌文告诉我,吕叔湘先生看到了,说《读书》就该登这种稿子。有一次遇见王蒙,他问:“你怎么能用文言写作?是家学?”我说:“我那就是照猫画虎。”王蒙说:“照猫画虎,也得看好多猫才成。”我说:“猫是看了点的。”  有时候在《?望》忙昏头,到快发

5、稿时才想起还没写,赶紧写完交给丁先生,说:“丁先生,这回可麻烦你了,时间太短。”电话那头丁先生总是不紧不慢地答道:“放心,总归画得出来的。”他总是那么体谅。现在同黄先生合作,也得到这种体谅。我的写作生涯中,总是福星高照。  萧乾先生问我:“你跟丁聪合作那么多年,你们俩吵过架没有?”4我说:“没有”。“二十多年没有争论过?”我说:“没有呀,合作挺好。”萧先生说:“不容易!”大概文人相轻,自古皆然,相互合作难以持久,但我总是遇上好老头儿。丁先生从不发脾气,有时候我着急了,他还回过头来安慰我。  当我们合作的全部作品由文化艺术出版

6、社印出来时,年事已高的丁先生脑子已经受损。我把书送去,他说:“这个画家画得蛮好。”丁太太跟他开玩笑:“那么你向他学啊!”丁先生说:“不行,太老了,学不了了。”但有件事令我欣慰。在丁先生虽已不能作画,但还能写字的时候,我请他把那几本书的书名一起写了。这套“陈文丁画”的合集,题签都是丁先生的手迹。  陈文黄画“接力棒”  《读书》换了几任主编,封二的专栏始终未变。到丁先生不能作画的时候,我想专栏也该停止了。但接任主编的吴彬却希望尽量保留一点老《读书》的风格,让我接着写,画家由我找。在我同丁先生合作的同时,还同画家黄永厚先生合作另

7、外的系列,一个是《聊斋索图》,借《聊斋》说事儿;一个是《错读儒林》,借《儒林外史》抒愤懑;还有《世说新语》系列。与黄先生合作差不多也二十年。我给黄先生说,黄先生乐了:“好嘛,你开头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合作,现在七十多岁的老头都九十多了,去世了,你又找一八十岁的老头来搭档。”  黄先生是国画家,丁先生是漫画家和插图画家。丁先生是以线条勾勒为主,黄先生的画则是国画。合作方式也有些不同:我写了文字以后,黄先生再画,就叫“画说”4;若是黄先生灵感泉涌先有画过来,我再写文章,就是“说画”――这就是后来《画说?说画》的由来。  希望这些

8、批评文字速朽  那时候我白天在《?望》上班,晚上写作。一家六口,一间半房,床前有一个台缝纫机,晚上不做针线的时候,缝纫机的面板就是我的书桌,就这么写,还挺快乐。  起书名的时候,想化用佛经里的《百喻经》,但是不要“经”字,一叫“经”就把脸板得难受了,就叫《绘图新百喻》吧!有次在泉州开元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