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

ID:30564462

大小:605.8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31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_第1页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_第2页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_第3页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_第4页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_法律革命_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_彭小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研究·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X法律革命、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彭小瑜提要:在历史研究中,意识到西方中心论并努力祛魅是必要的,但也要意识到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接受和传播是在自己独特的东方背景中进行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西方历史与文化的东方式误读。在中世纪与近代早期西方历史和文化领域,这种误读主要体现在宗教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修道生活与“禁欲主义”以及教皇权力的相关研究和评价上。根本的出路在于相关学术史的积极梳理以及学科制度、学术作品生产机制的调整这些点滴的进步上。关键词:西方宗教法律当萨义德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愤懑批评在我们中间得到同情和回应的时候,我们是否忽略

2、了自己在解读西方历史和文化时的轻慢、偏见和无知呢?①突破历史学和其他文化研究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应该依靠什么?靠情绪化的逆反思维肯定是不行的。在对外国历史的解读中,特别是对迄今了解还比较肤浅的西方历史,我们要想得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只有依靠认真、专业、踏踏实实的学术研究。主要通过讨论中世纪与早期近代历史和文化中的一些个案,本文在这里希望重新审视一下的问题是,虽然我们的外国历史研究努力批判和超越西方学者的话语,但是又恰恰片面借用西方史学中一些成果对外国历史做出比较严重的误读。在另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学科建设,我们即便是在试图突破“西方中心论”的

3、时候,仍然落入西方学者和思想家所设置的“陷阱”。一“法律革命”的轰动首先我想引入的个案是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该书的主要内容是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过程,而且作者的主要写作动机是“找到摆脱”西方法律“目前困境的出路”,因为他认为“人们对于作为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共同体的西方本身的信念和对9个世纪以来维系西方文明的那种X笔者已经在下列两篇文章中部分地涉及本文的主题,尤其是这里没有重复的与宗教裁判所有关的误读西方历史的问题。参见彭小瑜:《轻慢西方历史和文化》,载关世杰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50页;彭小瑜:《教会史的学科界定与方法论》,载

4、《西学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1—185页。①萨义德:《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4·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法律革命、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法律传统普遍丧失了信心”,并且产生了“对法律的蔑视和对法律玩世不恭的态度”。①为了追溯西方法律的历史起源并寻找危机的症结,伯尔曼对11世纪西欧教会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在奠定西方法律基础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比较系统的阐述。不过,他对这一时期的西方法律制度史的描述引入了“教皇革命”的概念,试图以此强调教皇政治和法律活动及其纲领的“总体性”、“迅速性”、“暴力性”和“持续性”。②《法

5、律与革命》一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后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好评。该书译者在“译后记”中说,作为一部法律史著作,“作者对西方法律传统的重要形成因素的挖掘和分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这部著作事实上也被国内的历史学学者和学生广泛阅读,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除了后面将要谈到的“教皇革命”这一值得商榷的概念,该书的主要缺陷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作者的专长是苏维埃法,他写作这部西欧法律史主要依据的是他人的研究成果,而非原始史料。其次,写作时间的跨度长达45年,从1938年开始,出版于1983年,书中吸收和概括了许多比较陈旧的学说和观点。在我们迄今为止的外国历史研究教学中,对于11世纪西欧历

6、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三联书店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翻译出版的苏联科学院10卷本《世界通史》第3卷,以及人民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的、由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世界通史》(中古部分)。④由于这两部著作的出版,我们研习外国史的学者和学生开始对11世纪的西欧政治和宗教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对照传统的和晚近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注意到,这两部通史以格里哥利七世为中心对11世纪西欧政治和宗教问题的处理是比较陈旧的。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成如下几点。首先,克吕尼派修士在当时加强教皇权力运动中的作用得到强调,这些修士甚至被描述成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人民版《世界通史》将格里哥利七世本人也说成是“克吕

7、尼派僧侣”,并且比较突出地说明克吕尼派反感教会内部的腐败和世俗贵族对神职授予的干预,希望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其次,教皇被刻画成要求“教权高于俗权”的“宗教狂信者”。再次,三联版《世界通史》认为,整个授职权之争应该被看成“两个反动势力的冲突”,因为德国皇帝的目的是征服意大利,而教皇是为了建立对“所有西欧国家的统治”。人民版《世界通史》则指出,“从长远趋势看,教权终将从属于国家的权力”。⑤如果比照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对上述历史问题的处理,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异同。伯尔曼总结和概括了西方中世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