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

ID:3053557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_第1页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_第2页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_第3页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_第4页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与陶行知的创新思想  【摘要】根据新课程要求,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在课堂上做到:(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3)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学生为主体;创设创新氛围;创设想象情境;提供质疑空间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陶

2、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就陶行知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  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6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

3、,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

4、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  可能得到的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B

5、=∠C;③BD=CD;④∠BAD=∠CAD;⑤AD为顶角平分线。再让学生通过画图证明所发现的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结论②用文字如何表述?③、④、⑤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学生总结出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③、④、⑤用一句话归结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问题情境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引导学生寻求解答方法的点拨者。6  如在导入时:“你知道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哪些判定?”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6、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认为:在人的

7、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问题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证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方法证得结论。学生通过讨论、

8、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证明△ADC≌△BCD或△ABD≌△6BA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二:过点A作AE⊥DC于E,过点B作BF⊥DC于F,先证明△ADE≌△BCF,得出DE=CF,再证明△BDF≌△AE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三:延长BA、CD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先证明AF=DF,再证明△BDF≌△CAF,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这样,既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高于课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