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483437
大小:19.2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30
《非良导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非良导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报告 非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 加灰色底纹部分是预习报告必写部分 导热系数是反映材料热性能的重要物理量,热传导是热交换的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是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及能源、环保等各个研究领域的课题,材料的导热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热量的传递依靠原子、分子围绕平衡位置的振动以及自由电子的迁移,在金属中电子流起支配作用,在绝缘体和大部分半导体中则以晶格振动起主导作用。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都需要用实验的方法精确测
2、定。[实验目的] 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学习用热交换法测量良导体的导热系数。[实验仪器] FT-RZT-I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平台,游标卡尺。1、热导率测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CBA图1 2、FT-RZT-I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平台面板如图2所示 [实验原理]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1882年法国科学家傅立叶建立了热传导理论,目前各种测量导热系数的方法
3、都是建立在傅立叶热传导定律的基础之上。测量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瞬态法,本实验采用的是稳态平板法测量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 当物体内部有温度梯度存在时,就有热量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 2 式中hB为样品厚度,SB=πRB为样品上表面的面积,为上、下平面的温度差,λ为 导热系数。 在实验中,要降低侧面散热的影响,就要减小h。因为待测平板上下平面的温度T1和T2是用加热圆盘C的底部和散热铝盘A的温度来代表,所以就必须保证样品与圆盘C的底部和铝盘A的上表面密切接触。 实验时,在稳定导热的条件下,可以认为通过待测样品B盘的传热速率与铝盘A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率
4、相等。因此可以通过A盘在稳定温度T2附近的散热 环境散热,每隔一分钟测一次温度TA,直到TA比T2低5℃,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TA为纵坐标,作A的冷却曲线如图5所示,过曲线上的点作切线,则此 2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对于铝盘A,在稳态传热时,其散热的外表面积为?RA?2?RAhA,移去加热盘C后,2A盘的散热外表面积为2?RA?2?RAhA?2?RA(RA?hA)
5、,考虑到物体的散热速率与它的 散热面积成比例,所以有 式中RA和hA分别为A盘的半径和厚度。 根据热容的定义,对温度均匀的物体,有 式代入中,有 比较式和,便得出导热系数和公式: m铝、hB、RB、hA、T1和T2都可以由实验测量出准确值,c 铝为已知常数,[实验步骤] 建立稳恒态 ①如图2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连接好电缆线,打开电源开关和加热开关,温度指示选择换档开关旋至“设定温度”档,调节“设定温度粗选”和“设定温度细选”钮,选择设定C盘加热为所需的温度约在50℃到60℃之间的任意数值。 ②将“温度指示选择转换开关”指向“散热盘温度”档,观察A盘的温度变化,
6、若A盘的温度三分钟之内的变化小于或等于℃,则可认为达到稳恒态,记下此时A盘和C盘的温度T2和T1。 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出待测板B的厚度hB,以及A的直径2RA和厚度hA,每个量需各测量4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根据式求出B盘的导热系数?。【数据记录与处理】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1、稳恒态时A盘的温度T2;C盘的温度T1 说明:上表中的数据空格不一定会填完。 3、用描点
7、法作出T—t曲线,可求得T2处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dT ?_____=dt 5、求出胶木圆盘B的导热系数 ?? m铝c铝hB(RA?2hA)dT ??_______2 2?RB(T1?T2)(RA?hA)dt [思考题] 1、实验中,铝盘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该实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有哪些?为尽量减小误差,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梧州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成绩:指导教师: 专业:班别:实验时间:实验人:学号:同组实验人: 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