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360012
大小:72.0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9
《[建筑]洪湖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洪湖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商务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结合我市被湖北省列入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和“两圈一带一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提升总量中调结构,努力实现商务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目标,特制定洪湖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强化市场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内促消费、惠民生,努力保持市场繁荣稳定;对外拓展我市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空间,发展物流配送业,促进内外贸易增长。强力招商引资,积极做好产业转移工作,着力抓好再生资源回收,为我市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服务,推动我市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立足洪湖商贸经济发展实际现状和基础,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开发开放和“
3、一主两翼”战略为主轴,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优化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的政策环境;以科技兴贸战略和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导向,积极推进我市出口结构的全面调整,建立较为完善的出口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本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的意识,通过创新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的环境和方式,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引进更多的境外、省外和市外资金,促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总体
4、规划及年度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8亿元,到2015年累计达到405.5亿元,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到2015年累计达到1.6亿美元。在“十二五”末,过5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要达到4家左右。其中:化工机械类要达到1家;水产类要达到2家;轻纺类要达到1家。过1000万美元出口的企业要达到2家,争取过2000万元美元出口的企业1家。实际利用外资2648万美元。 规划目标见附表: 附表一: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额单位:亿元年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
5、5年累计额目标12%63.871.580.189.7100.4405.5奋斗目标15%65.575.386.5999.58114.5441.47附表二:年度出口目标规划金额单位:万美元年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累计额目标10%2640290031903510386016100奋斗目标15%2760317036504200483018610附表三:年度实际引进外资规划金额单位:万美元年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累计额目标10%44048453258564326
6、84奋斗目标15%4605296086898033099附表四:成品油消费量单位:万吨年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累计额目标5%4.95.15.45.7627.1 四、发展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扩大对外贸易出口 1、强化大外经贸意识 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指导工作的方式,克服内陆意识,坚定全方位对外开放信心,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出口工作的认识。 鼓励外贸出口是国家长期的战略方针。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出口,为我市一批企业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开拓了国
7、际市场,筹集了大量的技改资金,促进了企业上等级、上规模,逐步摆脱了“傻、大、笨、粗”的传统形象。在从输出资源性产品向输出高附加值产品转型过程中,外贸出口企业敢于到国际市场搏击风云,成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骨干企业。扩大出口是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今后,要继续加大外贸出口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各级、各部门领导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帮助企业扩大出口,并将此形成我市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 2、强抓出口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我市的出口产品结构。 一是以弘彰制衣、天翔纸业、比迪比鞋业为主体的轻纺产品出口,
8、主要是加大扶持技改力度,重点抓好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与国外名牌厂商合资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网络。 二是以洪湖德炎、洪城水产、闽洪水产等养殖业为主体的水产品、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及时指导企业“实施三个推动,建立两个体系”。即推动农业标准化,增强农民质量标准化意识;推动产品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规避技术壁垒;推动新兴市场开拓。建立从“种、养、加工”到出口各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