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305999
大小:7.80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28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探究:可再生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更新的能力,就会退化、解体。(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世界水资源现状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世界人口增长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式更加严峻经济持续发展1、世界水资源现状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开源(2)节流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③废水处理再利用④海水淡化⑤人工降雨等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工业废水的再处理(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
2、、中国水资源的前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到16亿,那是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2、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1)已经取得的成绩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耗水量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提高了节水能力中国是世界上13大贫水国之一(1)开发水源:蓄水、调水、开发地下水(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涵蓄能力例如: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3、还需采取的有力措施①农业:提高灌溉效率(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③公民: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忧患意识,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②工业:推行清洁生产,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P49
3、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解决水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活动想想学校的用水现状,以及可行的节水途径。世界水日世界水日:3月22日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2)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中国耕地不足的形势严峻,耕地不足已是我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3、具体措施: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⑵
4、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a.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b.改良土壤,提高能力,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土地退化。P51阅读:怎样衡量土地质量全国土地日6月25日(二)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P52案例4: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是我国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3、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
5、例):(2)防治的总原则:“防、治、用”相结合,严重的地区,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具体措施:①生物措施②工程措施③农牧业措施(1)土壤侵蚀的原因:人类经济活动时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产生了不利的变化。读图3.18:植树与毁林的后果差异多洪水淹没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可再生资源概念、分类和特点。(二)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开源2、节流(三)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开发水源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与保护(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基本国
6、策2、具体措施(二)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2、表现3、土壤侵蚀的防治⑴总原则⑵具体措施小结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底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案例3:海水淡化1、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反渗析2、海水淡化的应用现状(1)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2)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天津开展了海水淡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1、近几年来世界上感到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剧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C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
7、水量大增。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2、下列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既属于“开源”又属于“节流”的是:A海水淡化B开渠引水C改进灌溉技术D污水资源化CD练习3、下列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D开渠引水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