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231670
大小:17.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8
《材料接触应力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接触应力表 一、概述 两个物体相互压紧时,在接触区附近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称为接触应力和接触变形。接触应力和接触变形具有明显的局部性,随着离开接触处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材料在接触处的变形受到各方向的限制,接触区附近处在三向应力状态。在齿轮、滚动轴承、凸轮和机车车轮等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中,接触应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触问题最先是由赫兹解决的,他得出了两个接触体之间由于法向力引起接触表面的应力和变形,其他研究者先后
2、研究了接触面下的应力和切向力引起的接触问题等。 通常的接触问题计算,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即 1.接触区处于弹性应力状态。 2.接触面尺寸比物体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小得多。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计算结果表明,接触面上的主应力大于接触面下的主应力,但最大切应力通常发生在接触面下某处由于接触应力具有高度局部性
3、和三轴性,在固定接触状态下,实际应力强度可能很高而没有引起明显的损伤。但接触应力往往具有周期性,可能引疲劳破坏、点蚀或表面剥落,因此,在确定接触许用应力时要考虑接触和线接触。当用接触面上最大应力建立强度条件时,许用应力与接触类型有关,点接触的许用应力是线接触的许用应力的~倍。 二、弹性接触应力与变形 1.符号说明 E1,E2——两接触体的弹性模量 v1,,v2——两接触体的泊松比 a——接触椭圆的长半轴 b——接触椭圆的短半轴 k=b/a=cosθ ’R1,R1——物体1表面在接触点处的主曲率半径。R1和R1所在
4、的平面相互垂直。若曲率中心位于物体内,则半径为正,若曲率中心位于物体外,则半径为负。 R2,R2’——同上,但属物体2的 ψ——两接触体相应主曲率平面间的夹角 k(z/b)=cotυ——接触表面下到Z轴上要计算应力的一点相对深度 Z1——任一物体中从表面到Z轴产生最大切应力点的深度 A、B——任意两表面上接触点附近相应点之间距离的椭圆方程系数 2.接触表面上的应力与位移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
5、,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两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接触于一点,如图2-5-1所示,在法向力P作用下两物体压紧后形成的接触表面为椭圆形,其长、短半轴分别为 在接触面上的压应力大小按半椭形分布,最大压应力发生在接触面中心处,其值为 两物体接触后相对位移 以上式中系数α、β和λ见表2-5-1α、β和λ系数。 图2-5-1两个任意形状物体接触 利用上述结果,R1、R1和R2R2的不同取值,可以求得球与球、球与平面、球与球面、球与圆柱、正交圆柱、球与圆柱形凹面,以及滚动
6、轴承等点接触问题的变形、接触应力和相对位移,结果见表2-5-3弹性体接触参数的计算公式。表中还列出了圆柱与平面、圆柱与圆柱、圆柱与圆柱面等线接触的结果。(表中与A、B有关的系数n1n2n3和n4,见表2-5-2系数n1、n2、n3和n4的数值。) 3.接触表面下的应力 a主应力在Z轴上某点的主应力为 式中, 例如,选择比值B/A=,由式可知k=和k’=,从面确定接触面积下深度Z处的应力,如图2-5-2所示。当Z=0时σ σmaxx、σy、σz达到最大,它们均随深度的增加面减小。最大主应力为σz,=/Δ。 图2-5-2
7、接触面下应力随距离变化曲线,v=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B最大切应力τ 1/2(σmax1在强度计算中,接触表面下的最大切应力将起重要作用。任意点的最大切应力为-σmin),图中的曲表明,在稍低于接触表面之处,σx和σy比σz减小得快,因此,稍低于接 =/Δ,而深度kz1/b=,即z1=/=,与接触表面夹角45
8、 度。最大切应触点处的最大切应力增大,而在Z1处达到最大值1/2,如图中标有τ1的曲线所示。在B/A=时,τ1max 力主要决定接触区域是否发生塑性变形。最大切应力的数值和位置随b/a变化情况如图2-5-3所示。 图2-5-3最大切应力数值和位置 C平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