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

ID:30183126

大小:57.0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7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_第1页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_第2页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_第3页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_第4页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年最新刑法学(1)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警察。请将正确答囊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按照(D)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CD)。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青人犯罪,可以(C)。  A.减轻处罚  B.从轻或者减轻

2、处罚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犯罪既遂是指(B)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D)  A.他参与的B.他组织、领导的  C.他指挥的D.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6.对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B.无期徒刑C.死刑D.驱逐出境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A)  A

3、.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  A.犯罪之日起计算.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属地普遍)原则中的

4、合理因素。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13.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造成(必要限度),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重大损害结果行为  )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17、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18.我

5、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什么是刑事责

6、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

7、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  (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  (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