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162829
大小:80.5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7
《二级建造师考试模拟试卷(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模拟试卷一(考试时间4小时,满分1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目前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以边长为150mm的正立方体为标准试件,混凝土强度以该试件标准养护到( D)天,按规定方法测得的强度为准。A.7 B.14 C.21 D.28答案:D解析:水泥砼试件标养28天后做抗压试验。教材第160页。 2.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长、特长隧道和特大桥除一般的通信系统外,还应特别增加( A)。A.有线广播系统 B.无线广播系统 C紧急电话系统 D.通信电源
2、系统答案:A解析:为处理紧急事故,保证长、特长隧道和特大桥畅通及安全,除一般的通信系统外,还应特别增加有线广播系统。教材第82页 3.关于GPS测量,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GPS测量与传统测量相比,一个显著优点是GPS测量不需要点与点之间的相互通视 B.布设GPS隧道控制网时,每个洞口至少有三个GPS点在隧道轴线上 C.GPS测量为了给隧道施工提供进洞方向,要求每个洞口至少有一个相互通视的方向D.对于长的隧道贯通,在编制调度计划时,可以检核外业观测中的对中整平误差答案:B解析:布设GPS隧道控制
3、网时,每个洞口至少有一个GPS点在隧道轴线上。教材第69页 4.桥梁上部结构顶推施工中,一般采用( )。A.多点顶推法 B.分步顶推法 C.集中顶推法 D.平衡顶推法答案:A解析:多点顶推传递给墩台的水平力较小,一般采用多点顶推法。教材第186页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包括( )。 A.目标配合比设计 B.生产配合比设计C.初始配合比设计 D.生产配合比验证答案:C解析: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教材第82页 6.混凝土面板达到( )后
4、,方可开放车辆交通。 A.设计弯拉强度 B.设计抗压强度C.设计抗弯强度 D.标准抗压强度答案:A解析:面板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教材第158页 7.在沥青混合料摊铺中,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施工机械采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或稳定土摊铺机摊铺混合料 B.拌和机与摊铺机的生产能力应该做到相互匹配 C 路幅较宽而一台摊铺机不够宽时,为了避免形成纵缝,宜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m,同步梯队向前摊铺,并同时碾压D.二级公路施工中,即使没有摊铺机,也不能采用摊铺箱摊铺混合料答案
5、:D解析:在二、三、四级公路上,没有摊铺机时可采用摊铺箱摊铺混合料,也可用自动找平平地机辅以人工找平。教材第150页 8.公路建设管理法规体系是梯形,分为( )。A.二级三层次 B.二级五层次 C.三级四层次 D.三级五层次答案:B解析:公路建设管理法规体系是梯形,分为二级五层次。教材第280页 9.高速公路的隧道两侧设有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 )m。A.0.5 B.0.6 C.0.75 D.0.9答案:C解析:高速公路的隧道两侧设有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教材第279页10
6、.在图纸会审过程中,需要施工企业内部各个专业工种间对施工图进行会同审核是在( )阶段。 A.初审 B.内部会审 C综合会审 D.图纸会审记录答案:B解析:在内部会审阶段,施工企业内部各个专业工种间对施工图进行会同审核。教材第218页11.关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方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集料分类堆放,对部分料源进行试验,按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B.设置间歇式具有密闭性能及除尘设备,并有监测拌和温度装置的沥青混凝土拌和站C 拌和站应设针对沥青混合料强度试验的试验室D.沥青混凝土的加热温度应控制在规范规定
7、的范围之内,即1900C~2100C答案:B解析:各种集料分类堆放,对每个料源进行试验,按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拌和站应设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和沥青混合料试验的试验室;沥青混凝土的加热温度应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即1500C~1700C。教材第152页12.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中不包括( )。A.灌砂法 B.灌浆法 C.生石灰桩 D.开挖回填夯实答案:C解析:C是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教材第134页1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采用中等膨胀土用作路床填料时,应作掺灰改性处理,改性处理后要求胀缩率不超过( )为宜
8、。A.0.5 B.0.7 C.0.9 D.0.95答案:B解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采用中等膨胀土用作路床填料时,改性处理后要求胀缩率不超过0.7为宜。教材第135页14.贯通误差的调整方法中,下列过程错误的是( )。A.用折线法调整直线隧道中线B.曲线隧道,根据实际贯通误差,由曲线的中间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