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162209
大小:72.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7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近二十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热点,进展迅速、成果丰硕。2009年,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研究成果公布,使这一领域更上一层楼。介入治疗是2009年心律失常研究中最有活力和最富成果的,尤其是心律失常器械治疗的研究。REPLACE、ALTITUDE和MADIT-II等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将影响着后续心律失常防治策略的制定。在ThermoCoolAF、APAF2和STAR-AF等研究进一步证实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之余,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也已引起全世界众多心电生理学家的目光,
2、被认为是心律学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口。此外,与导管消融相关的电解剖标测、机器手导航、主编寄语影像、能源、术式优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2009年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继续侧重于对房颤的研究,ATHENA、PASCAL等 黄从新教授 研究成果表明房颤的药物治疗虽无重大突破,但决奈达隆却可使无心衰性房颤患者获益。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深入到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却呈现出不少亮点。这些都非常值得大家期待。为分享新的学术成果,心血管网特推出《2009心律失常新进展》特刊,邀请国内心律失常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共同呈献该领域最新、这些都
3、非常值得大家期待。为分享新的学术成果,这些都非常值得大家期待。为分享新的学术成果,心血管网特推出《2009心律失常新进展》特刊,邀请国内心律失常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共同呈献该领域最新、最绚丽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竭力为国内心血管医师送上一份精美的学术大餐,旨在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推动我国心律失常基础和临床的快速发展。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者:黄从新 关键字:心律失常 预防 心脏性猝死 黄从新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表明,中年和老年人心律
4、失常的发生率分别高达32.2%和44.48%。心律失常的发生可产生各种症状,如心悸、胸闷、晕厥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不仅出现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和生命的临终时刻,也可伴发于常见病或出现在常规的诊疗过程中,甚至发生在“健康人”。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近20年,心律失常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临床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防治观念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要变革。 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表现多样,机制复杂,经典的机制包括自律性增强、折返和触发活动。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围绕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进行
5、了深入研究,从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和整体心脏水平,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人体实验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生学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心房颤动(房颤)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研究。 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此外,较为著名的还有自旋波假说。但是直到人们认识到肺静脉近端肌性组织(心肌袖)内异位兴奋灶是触发房颤的主要因素,房颤的临床治疗才有革命性突破。研究已经证实心肌袖的肌纤维分布特征、缠绕方式和组织学特点是形成肌袖各种电活动
6、的解剖学基础。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发现诱发房颤的触发点多位于左房肺静脉开口或者肺静脉内,部分位于腔静脉、界嵴、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等特殊部位。随后研究进一步证实入心大静脉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最近10年来针对这一理论基础应运而生的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等术式都已经证实可有效根治房颤,此也进一步验证了肺静脉肌袖电活动可触发房颤。 遗传性心律失常由细胞离子通道、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间
7、连接蛋白等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电生理功能异常引起。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等研究进展,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了长足的认识,多个致病基因在遗传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种遗传性心律失常中被发现。2008年,DNA之父Watson及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联合绘制者CraigVenter发明快速而价廉的全基因扫描技术,通过受检者的全基因扫描,能对遗传性心律失常进行遗传学病因及发生机制的探讨与确认。此外,人们还认识到心律失常的发生在遗传学上存在不均一性:相同基因相同突变的个体,临床表现可以不一样,
8、而不同基因可导致相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见多数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下一步则需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加以整合,更加具体地阐明心律失常的基因学特征。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