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

ID:30103961

大小:1.30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7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_第1页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_第2页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_第3页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_第4页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综合设计一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综合设计I设计题目: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学院名称:建交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运151姓名:谷振兴学号15410010132指导教师:贺康康职称注意格式定稿日期:2016年12月11日2宁波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研究1引言引言不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你为什么要研究宁波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合理划分站点吸引范围研究,是开展轨道站点客流预测,接驳措施布设等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关于站点吸引范围的研究始于1972年,主要包括:(1)步行吸引范围早期对于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的研究仅考虑步行乘客,因此称之为步行吸引范围

2、.部分学者通过分析步行距离对站点吸引力的影响,根据吸引力随距离衰减的原理确定了吸引范围;部分学者考虑了除步行距离之外的乘客特性、车站特性、区域特性、公交线路特性、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吸引范围;以上研究提出的站点吸引半径从400m到800m不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800m[1].(2)交通吸引范围.有学者考虑多种接驳方式,将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分为合理吸引范围与非合理吸引范围,其中合理吸引范围包括合理步行区与合理交通区,半径分别为800m和3000m。(3)近期研究.Javier等人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

3、站点周边用地情况与客流量的关系,提出距离加权回归分析方法,与传统全有全无的回归分析相比,提高了预测精度.本文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划分为合理吸引范围与潜在吸引范围。其中,合理吸引范围是指乘客从轨道站点出发,在合理换乘时间内通过步行或其他交通方式所能到达的范围,包括合理步行区与合理交通区;在吸引范围是指处于某站点合理吸引范围之外,但仍受该站点吸引的区域.通过开展宁波市轨道交通出行特性调查,确定居民采用不同交通方式到达轨道站点的换乘距离;结合宁波市方格型路网特性,对换乘距离进行修正,得到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吸引半径

4、,确定站点合理步行区与合理交通区。引入泰森多边形,运用Arcgis划分站点潜在吸引范围[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你文中提到的每一篇论文都要标识,并与后面的参考文献对于,你很多文献都没有标识出来。22.1国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这一课题,从网络、线路以及站点各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预测、周边土地利用、站点吸引范围等相关问题做了多层次的研究。本文着重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下:早期国外学者对轨道交通站点吸

5、引范围的确定主要依据运营经验,通过调查统计,给出吸引范围的经验值。美国的Calthorpe在TOD的研究中,采用600m的步行距离为站点的适合步行距离,以此来研究TOD站点用地开发等问题;RobertCervero和JinMurakamiPattnaik在研究中,以香港地铁为例,对站点450米到600米间的土地开发性质,开发强度,用地混合度进行统计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五种不同站点,并给出开发强度及混合度的平均值,以及周围房产价格的变化趋势[3]。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Carol.M在论文中,采用

6、TOD模式下的站点范围400-600m,以凤凰城为例,研究轻轨对站点范围内对都市交通、用地等影响。日本很多学者,通过很多方面调查统计,对日本地铁建设和运营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地铁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的参考值:在非终点站的情况下,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为两侧750m的分布区域,在终点站情况下,则是以站点为圆心,750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另外在三十六届轨道交通国际会议上同样给出了站点吸引范围的经验值,数据显示:由于城市中心区其它交通方式出行较为方便,步行到达轨道交通车站的距离相对较短,最适合的步行距离在500

7、至600m之间,而在城市外围区域和郊区,相对较长,最适合的步行距离为800至1000m之间[4]。根据经验值所得到的范围往往偏差过大,而且由于不同区域的站点吸引范围差异往往比较大,所以经验范围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比较差。因而,许多国外学者利用GIS系统,采用提出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站点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如Chakraborty,J和Armstrong在研究中就采用这种方法,给出了吸引范围的几何距离,但这种方法是在人口和岗位平均分布在区域内为基础假设的,而且几何距离往往要比实际的步行距离要短,同时又缺乏对

8、步行环境(人为及自然障碍)的考虑。之后国外一些学者对这种方式进行了改良,O’Neil、Hsiao,S.等学者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中,以周边路网为基础,提出了路网比例分析法,模拟出行者的出行路径,得到步行可达性越好的区域,人们意愿的步行距离越长,公共交通使用率越高的结论,并获得更为准确的吸引范围值;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Francis2EllisLoetterle以俄勒冈班菲尔德轻轨为例,利用GIS技术,对不同的站点到达方式进行模拟,得到不同到达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