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

ID:3009248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_第1页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_第2页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_第3页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_第4页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析VR技术对“拟态环境”理论的建构  虚拟现实,简称VR,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三维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及时、没有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内的事物。VR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媒介的范式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媒介环境的变化。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新闻的“真实性”概念内核,故成为人类认识论领域“图形转向”的一个关键的阶段。本文将简要叙述VR技术和“拟态环境”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基于VR创造的新的媒介样态以及环境对“拟态环境”理论的要点进行分析,探究VR�Α澳馓�环境”理论的重新建构。  【内容提要】虚拟现实,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三维

2、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及时、没有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内的事物。①VR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媒介的范式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媒介环境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传播学相关理论的重新建构。本文将简要叙述VR技术和“拟态环境”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基于VR创造的新的媒介样态以及环境对“拟态环境”理论的要点进行分析,探究VR对“拟态环境”理论的重新建构。  【关键词】VR范式革命拟态环境建构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概念界定  虚拟现实,即建立在沉浸式媒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三维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由

3、电脑产生的立体拟态,受众可以通过VR对他们现实中无法触及的环境进行模拟体现,甚至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与其交流并互相作用。  VR技术的核心特征为“3I”,即沉浸、互动和想象。虚拟现实提供模仿人们日常的现实,并扩展人们的虚拟活动范围。  VR简史  历史上共经历了三次VR热潮:第一次源于1960年,这一时期确立了VR技术原理,以Sutherland发表论文《终极的显示》为标志;第二次发生在1990年,VR试图商业化但未成功,当时包括任天堂、索尼和世嘉等游戏硬软件公司都有发布VR设备;目前,VR正处于第三次热潮前期,以Face

4、book20亿美元收购VR设备厂商Oculus为标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VR商业化普及的浪潮。②  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③VR消费者版本于2016年下半年的陆续发货意味着虚拟现实市场即将迎来快速发展,并且会在可见的未来全面改变我们在通信、医疗、教育、军事、旅游、社交等各方面的生活。  V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在VR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过程中均处在世界前列。除美国外,英国和日本在虚拟游戏环境等

5、方面也有所建树,其他国家企业如韩国三星公司等也纷纷把目光瞄准VR市场。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华为发布的《2016年VR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VR相关周平均报道突破1000条,较2015年增长487%。在社交网络方面,微信VR相关公众号已达1109个,发布文章10W+,2016年谷歌趋势/百度搜索中“VR”关键字热度急剧攀升,较2015年同比增长709%。这表明VR的社会认知程度和用户基础在不断扩大。  《报告》对VR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五大判断。近期,媒体技术进步支撑感官体验升级,视觉提升至单眼2K分辨率/

6、全视角8K分辨率,听觉具备立体、远近、方向的空间视频;中期,由于网络能力的进化促使更多VR应用由单机走向在线,同时由于交互技术的发展,将令VR由“只看勿动”的弱交互严禁为“打破边界”的强交互;而从中长期来看,基于媒体、交互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迭代,用户基数的不断增长,使SocialVR替代SoloVR颠覆用户习惯,VR真正成为下一代通信平台;在更远的未来,VR可能与AR互相融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互相融合,完成人类生活革命。④  二、“拟态环境”理论简述  “拟态环境”概念界定  “拟态环境”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传播学者李普

7、曼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实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⑤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他认为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由于媒介的作用它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基础。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

8、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⑥  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现实”的阐释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获得这种认识的主要渠道,是以媒体为中介搭建和选择的“象征性现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