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

ID:30017292

大小:66.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_第1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_第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_第3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_第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了木兰的形象,对本文比较感兴趣;语言较浅显,阅读起来没

2、有多少困难。三、教学目标的确定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如下:1.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诗歌。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三个目标的设置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

3、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四、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木兰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五、教学方法1、教法与学法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前准备:预习课文,1、借助课下工具书

4、读不准的字词;2、了解乐府、乐府诗和木兰诗的相关内容。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能熟练运用字典词典,能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反复阅读,读通读顺课文。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等字的读音。虽然进入初中,但字词的积累是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2.指读,师生共评读准文章的停顿。特别强调:“……”等易误读句子的停顿。文言语句是以意义为单位停顿的

5、,读准了停顿,文章也就理解了一半。3.师范读。给学生提供正确朗读的典范。(三)自学课文,积累词语,读通文意,梳理情节。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词汇,理解文意。本文注释详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凭借课下注释读懂文意,实在读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请教师协助解决。教师大屏出示重点词句的理解,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这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牢固掌握“言”,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2.情节:本文字的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故事。

6、围绕中心内容,叙述了木兰哪些经历?(提示: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3.抓住情节变化,借助词的理解,复述课文。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及时修正学生不准确的理解。(四)仔细阅读,品味语言,理解表现和理想内容。文章言简意丰,在一字一句中透出丰富的人、事、情、理,让学生用找出表现力强的语句,反复阅读,加以分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品味语言。有疑问也可以柡注。1.教师示例:东市……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方法,抓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木兰征前紧张的准备。2.学生自评。(深入理解

7、;品味语言、理解内容的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动动笔,克服浮躁的现像。)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教师点评答疑:如最后的赞词、激励唤醒;梳理学生零散的理解、副板书)4.全班齐诵,感受语言。5.争取当堂背诵。(五)理解木兰形象。一千多年过去了,木兰的故事人们仍然在传颂,木兰的形象仍然活在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当中,近年来迪拍成了动画片,题目就叫《花木兰》,说说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爱?理解木兰的形象及其意义。(六)拓展延伸搜集身边花木兰的故事语文的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