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52722
大小:47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201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双基夯实作业27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双基夯实作业2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分析下列所示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据此,回答1~3题。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点一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B.观点一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C.观点一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D.观点一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解析:观点一所表示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社会过度开发环境资源及过度排放废弃物,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答案:D2.下列有关观点
2、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点二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B.观点二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C.观点二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观点二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解析:观点二所表示的人地关系为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明显,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这种情况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此观点并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C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思想的是(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解析:观点三所表示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本题中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不符合这一观
3、点的思想。答案:C(2013·吉林重点中学一模)读江西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图,回答下面4~5题。4.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 )A.工业废水B.工业废气C.固体废弃物D.没有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工业固体排放在2002年后基本为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答案:C5.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的原因不可能是( )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C.机动车增多D.完善能源消费结构解析: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会使工业废气排放量得到控制,而不是迅速上升。答案:D下图是我国区
4、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6~7题。6.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A.中部地区B.南部沿海地区C.京津地区D.北部沿海地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CO2排放量最大,是今后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答案:A7.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A.经济发达B.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明显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解析: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从图中看可以得出,南方沿海地区排放量少,减排效率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有关,但本地区主要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能耗少。答案:B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
5、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8~9题。8.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A.甲B.乙C.丙D.丁解析:题干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情况,这里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图模式。答案:D9.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解析: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答案:C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
6、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回答10~11题。10.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解析:Ⅰ模式内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同步提高,说明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A11.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我国状况相符的是( )A.Ⅰ B.ⅡC.Ⅲ D.Ⅳ解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环境保护强度还相对较低。答案:D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12~13题。12.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7、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对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焚烧或填埋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答案:C13.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A.提供新自然资源B.产生新的废弃物C.减少污染D.节约资源解析:图中显示a过程是废弃物分类处理排放到环境中,会减少污染。答案:C二、综合题(共24分)14.(2013·河南模拟)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
8、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