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11146
大小:276.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5
《高中地理 第3章 防灾与减灾 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测试 中图版选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防灾与减灾3.1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1.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指( )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公里滨海防护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3题。3.关
2、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4.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5—6题:5.“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A.
3、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6.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7.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水体污染C.土地沙漠化D.土地盐碱化8.造成乙地形区这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破坏植被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③土质疏松④距海遥远
4、,气候干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甲地形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商品农业基地的建设B.水土流失的治理C.荒漠化的防治D.农业中低产区的治理10.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三大障碍成因的正确叙述是()①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产生旱涝灾害②地形起伏和缓,降水集中,一年四季洼地积水,旱涝严重③人类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④黄淮海平原人口稠密,历史悠外,但主要农产品产量较低,农民人均收入较少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1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12分)BCA(1)填出图中
5、有关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__(湖)B、___________(河)C、________(海)(2)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淮河南北两侧支流水文特征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2003年6-7月,淮河发生特大洪灾,简述其形成的原因及整治措施。(5)“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贻误后代。
6、”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试简述淮河水质变坏的原因。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央视国际2004年7月22日消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7·20”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救灾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截至到21日晚8点,灾害已造成12人死亡,48人失踪,4人重伤。(1)在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时,主要诱发因素是________,我国由于________广布,所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很高。(2)为减轻山区泥石流造成的损失,人类能够做到的有哪些?(3)破坏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当其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参考答案1.D2.A3.C4.D5.C6
7、.A7.A8.C9.D10.C11.(1)洪泽湖京杭大运河黄海(2)自西向东流,流程短、支流丰富、北岸支流长而多、无独立入海河道(1分)(3)汛期均在夏季、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比较大(1分)(4)锋面雨带移动快慢原因:锋面雨带在6—7月间长期在淮河一线徘徊、黄河夺淮入海,且淮河无后独立放入海河道、河道淤积,泄洪不畅(任答现点给2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耕还湖、修筑大堤下游:开凿入海新河(任答现点给2分)(5)①人口增多、生产、生活污水量逐年增多②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差,末经处理的工业用水直接排放到河里。12.(1
8、)暴雨 山地(2)a 植树种草保护山坡 b 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坡 C 转移泥石流多发地区居民及财产(3)地震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考虑,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