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880219
大小:4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24
《《宫颈病理》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宫颈病理学周先荣第一节正常子宫颈组织学1.子宫颈外口被覆非角化鳞状上皮,在育龄妇女由3层组成:基底细胞层、中间带和浅表层。各层的形态表现随着年龄而变化,绝经后期细胞萎缩。细胞周期动力学研究表明:子宫颈外口的鳞状上皮增生最活跃的层次是旁基层细胞,其再生周期为3d,而基底层细胞的再生周期为30d,子宫颈全层细胞的再生周期大约为5.7d。绝经后期细胞再生能力大为减弱,但在加用雌激素制剂后再生能力可大为加强。2.子宫颈内口黏膜由腺上皮和间质组成。子宫颈部位腺上皮为黏液性腺上皮,黏液的成分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2、。子宫颈黏液组成成分的异常变化会影响精子的正常通过,此外,狭窄、位置异常、或由于宫颈锥切术后黏液分泌的不足等均可影响正常精子细胞的穿越。宫颈黏液腺上皮下有1层通常在常规染色条件下不可见的储备细胞(reservecells),这些细胞和鳞状上皮化生、CIN以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子宫颈内口被覆的表面上皮下为由黏液腺体和间质组成的黏膜,其通常的厚度为5mm,少数情况下可达10mm。3.移行带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被称为移行带。此交界处并不位于解剖学上的宫颈外口,而只是邻近宫颈外部,这样就使得它容易为
3、阴道镜所检查。移行带的位置在生育年龄的女性是不固定的,常反复发生一种上皮取代另一种上皮——“上皮之间的竞争”。影响移行带的临床因素有:年龄、激素水平、分娩与否及产次、宫颈的形状等。在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和黏液柱状上皮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锐利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个逐步移行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为化生性的成分。4.鳞状上皮化生是指分泌黏液的腺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灶性或广泛性所取代的过程。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化生存在于妇女整个一生中,从宫内胎儿后期直至80多岁均可见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化生是代表了对众
4、多因素包括激素、酸性阴道环境、创伤、炎症、慢性刺激等理化因子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根据鳞状上皮化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分为:储备细胞增生、未成熟鳞化、成熟鳞化。5.其他化生移行上皮化生、纤毛上皮化生(输卵管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等。6.间质组织子宫颈间质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平滑肌组织仅占10%~15%,并且平滑肌成分所占的比例还依宫颈的部位而不同。在宫颈管内口部位由子宫体内纵肌层延续的平滑肌形成螺旋排列,而形成一种括约肌作用,该部位平滑肌组织可占到50%~60%左右。在宫颈管的中部,其组成平滑
5、肌为子宫体部平滑肌束的终末端,平滑肌含量明显减少。而在下部以及宫颈外口部分除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纤维外,在间质中常常是缺乏平滑肌成分的。12第二节子宫颈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内容(表4-1)表4-1子宫颈病变的病理学诊断1.炎症性病变①慢性宫颈炎②宫颈息肉③HPV感染相关性病变④其它2.肿瘤①上皮性肿瘤a鳞状上皮肿瘤√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鳞状细胞癌√透明细胞性腺癌√恶性腺瘤(微偏腺癌)√中肾管腺癌c鳞腺混合癌√原位鳞腺癌√鳞腺癌◇成熟型◇印戒细胞样,或黏液表皮样型◇毛玻璃细胞样√腺样囊腺癌√腺样基底细
6、胞癌d其它②非上皮性肿瘤a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b横纹肌瘤和横纹肌肉瘤c间质肉瘤③上皮和非上皮混合性肿瘤a腺纤维瘤b腺肉瘤c癌肉瘤(同源性,异源性)④杂类肿瘤a蓝痣,恶性黑色素瘤b恶性淋巴瘤c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d内胚窦瘤e其它⑤继发性肿瘤⑥未分类肿瘤◇普通型◇疣状癌◇疣性癌◇乳头状鳞癌◇梭形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b腺癌√黏液性√内膜样型√浆液性3.瘤样病变①腺上皮化生乳头状宫颈内膜炎隧道状腺丛深部腺体和囊肿微腺体增生中肾管残迹增生弥漫性层状增生子宫颈内膜炎非特异性腺体增生化生子宫内膜异位症A-S反
7、应继发于黏液外渗的改变炎性和反应性不典型②非腺上皮化生鳞化活检后鳞状上皮假浸润移形细胞化生淋巴瘤样病变浆细胞性宫颈炎软斑和组织细胞性宫颈炎嗜酸细胞性宫颈炎间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伴不典型间质细胞的息肉异位蜕膜色素性病变杂类罕见病变13第三节可能存在处理或预后差别的子宫颈病变病理学提示一、HPV感染相关性病变的病理学解释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V是子宫颈肿瘤的重要的病原因子,近代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证实HPV是子宫颈癌肯定的发病原因。HPV在女性人群的实
8、际感染率至今并不清楚。主要原因是:①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率差别很大。②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基于PCR检测HPVDNA,HP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是很高的(表4-2)。据估计,美国有近半数的生殖年龄女性为HPVDNA阳性,但有临床表现的仅20%左右。(StolerMH.Thebiologyofhumanpapillomavirusesandtheirroleincervicalcarcinogenesis.In:BonfiglioTA,ErozanYS,Eds.Gynecologic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