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835945
大小:21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4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一、教学目的: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二)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复制(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二、板书设计:1、概念:2、发生时间:3、复制的条件:4、复制的过程5、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三、教学过程:导言: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学生先阅读教材。教师投影出示如下问题:1.DNA分子复制发生在什么时间?2.DNA分子复制过程怎么进行?3.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哪些条件?4.DNA分子复
2、制过程有何特点?5.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是什么?6.DNA分子复制有何生物学意义?学生阅读完毕之后,先简单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拨、讲述:(1)DNA分子复制根据前面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学习可知发生在无丝分裂之前或有丝分裂间期;在配子形成时则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2)DNA分子复制过程:教师播放DNA分子复制的多媒体课件,将这部分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掌握的知识。观看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以下三点:a.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
3、解旋为两条平行双链,此过程叫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b.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与母链互补的子链。c.子母链结合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解旋完即复制完,形成新的DNA分于,这样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边解螺旋边复制。(3)从上述观看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及师生归纳可知:DNA分子复制的条件有精确的模
4、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新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条链。(4)从上述学习可概括出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分子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5)D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这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DNA通过复制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传递遗传信息,从而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使种族得以延续。即亲代将自己的DNA分子复制出一份,传给子代。这样就使物种代代延续,不致灭绝。总结:主要包括DNA分子复制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复制的条件、复制的过程、特点、意义1、概念:是指以亲代D
5、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3、复制的条件:主要有模板、原料、能量、酶•(1)概念:•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以母细胞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2)“准确”复制的原理: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②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3)复制的条件•主要有模板、原料、能量、酶二、复制的条件复制过程中以什么为模板?答:复制过程中以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复制过程中以什么为原料?答:复制过程中以细胞核中游离的脱氧核
6、苷酸为原料直接能源来源于哪里?答:ATP需要什么酶的协助?答:解螺旋酶、聚合酶三、复制的过程•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2、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3、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状的长链解开②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③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扭成螺旋状,构成新的DNA分子•(4)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教学目标巩固: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答案:C2.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22%,那么,胞嘧啶的分子数占A.11%B.22%C.28%D.44%答案:C3.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A.①③④②⑤B.①④②⑤③C.①③⑤④②D.③①④②⑤答案: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