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

ID:29809425

大小:67.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1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2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3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1.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

2、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解析

3、 第(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原因。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2.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

4、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

5、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解析 第(1)问,可根据材料“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概括得出。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背景,从币制本身以及币制改革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

6、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 “变化”依据“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等分析作答;“关系”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的

7、崛起等角度回答。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

8、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1.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

2、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解析

3、 第(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原因。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2.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

4、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

5、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解析 第(1)问,可根据材料“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概括得出。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背景,从币制本身以及币制改革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

6、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 “变化”依据“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等分析作答;“关系”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的

7、崛起等角度回答。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

8、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