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冷采模拟研究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

ID:29725966

大小:109.0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22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_第1页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_第2页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_第3页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_第4页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摘要所谓“冷采”,是指应用特殊的操作工艺和泵抽设备,刺激油层出砂,开采稠油油藏。稠油冷采鼓励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大量产砂,相当于改变了井眼的几何形态,产生“蚯蚂洞”和膨胀带,也可能产生洞穴。同时,原油呈连续泡沫状产出,像巧克力糊,说明原油在地下就产生了泡沫溶解气驱。由于溶解气稳定存在于泡沫中而不逸出,较好地保持了油藏压力,其结果是导致原油产量和采收率非常高。S.Chugh等人在其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稠油开发的主导技术之一—冷采),对稠油冷采之所以高产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冷采的油藏类型。本文中,将这些机理有关的基本概念扩展到实际工作中,即采用直观的模拟方法,应

2、用现有的黑油油藏模型器,改换输入数据即可。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已成功地用来拟合了加拿大西部常规稠油油藏的冷采生产动态。通过历史拟合模型,可以用这些方法对油井将来的冷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计算出更可靠的最终采收率。同时,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进行敏感性研究,包括不同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如油藏压力、日产量等)敏感性研究,以及冷采压力消耗后对以后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影响。关键词:冷采,蚯蚂洞,历史拟合模型,采收率目录第1章前言1第2章地质力学影响22.1地质力学影响22.2地质力学方法3第3章流体影响43.1泡沫油机理的作用43.2不同的观点4第4章油田选择6第5章油藏模型描述7第

3、6章开采历史拟合106.1TMF与日产油量106.2日产气量116.3日产水量11第7章模型敏感性研究127.1模型对粘度的敏感性研究127.2模型对压缩性的敏感性研究127.3模型对TMF的敏感性研究12第8章结论13参考文献14谢致15评语1612第1章前言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有很多作者写过文章,对稠油生产过程中溶解气驱现象进行过探索。由于某些稠油油藏冷采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产油量和高采收率,而开采过程中气油比却较低,因此本文对稠油油藏冷采进行模拟研究。一般来说,产油量的增加与产砂有关,这意味着产砂提高了地层的有效渗透率,提高了入井流量。渗透率提高所产生的这种影

4、响已通过TMF的应用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对TMF和原油粘度最为敏感,相对而言,对储层岩石压缩性不敏感。此外,还作了一项试验,即在只存在蚯蚓洞影响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对气相相对渗透率不作限制),确定是否可以拟合泡沫油动态。结果表明,如果不调整气相相对渗透率,则产量数据拟合不上。因此,正如文章所建议的那样,模拟泡沫油动态时,需要将流体影响和地质力学影响这二者结合起来。本文所引出的信息可以作为冷采模拟的基础,尽管这些信息是在很局限的条件下得到的(即模拟井为单井,油藏在平面上是均质的,所考虑的流体性质等参数也有限)。基于这一认识,对于进行冷采的代表性稠油油藏,

5、只要考虑了地质力学和流体影响,就可以应用这些机理对整个油田进行模拟研究。应用历史拟合模型,就可以开展评价研究。调查泡沫油对各项参数及后续开采方式的敏感性,例如油藏压力、操作技术策略以及二次或三次开采过程的影响。本项研究工作包括流体和岩石参数实验室研究(包括所谓蚯蚓洞效应的地质力学研究),与实际油田动态有关的机理概念假设以及能体现这些机理的数学方法和数字模型。12第2章地质力学影响2.1地质力学影响油田经验表明,稠油冷采井日产油比径向达西流预测结果(应用典型的原油粘度和空气渗透流)高4—10倍。大量稠油生产者通过矿物实际资料的分析,普遍认为冷采井日产油量似乎与产砂密切相关

6、,他们认为,砂子产出后提高了储层的有效渗透率(通过产生蚯蚓洞系统),从而使油井产量增加。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L.F.Elkins等人,他们在2002年报道一个稠油火驱试验项目时提出了这一观点,因为火驱过程中大量产砂后井径没有明显增加,而注入气体突破时间又特别快,应为油层中形成通道所致。很多人都注意到,冷采井井间反应特别快。在ElkPoint地区,在相距100m的井中发生循环物和水泥漏失,说明油砂层破坏带长度至少达到100m。据石油公司观察结果表明,在Abedeldy、ElkPoint和Lashbmm地区,示踪剂在长度为400m至2000m以上的通道系统中的突破速度达到7

7、m/min。如果从邻井产出未经稀释的水示踪剂,则说明流体只经蚯蚓洞产出。根据上述特点,Mobil石油公司的D.J.Loughead等人和Amorc石油公司的A.Squires等人得到的经验是,蚯蚓洞通道一般从油井向地层深处呈线性扩展。这一结论是从压力恢复试井数据和示踪剂快速突破两方面得到的。一般来说,这些蚯蚓洞呈北东—南西走向。但是,与裂缝系统不同,这些蚯蚓洞通道的走向并不总是直线。瞬时压力试井和井间示踪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蚯蚓洞长度超过400m。尽管冷采过程中油砂破坏带精确的几何形态并不可知,但是下部油层钻井过程中观察到的井间反应,表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