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61985
大小:153.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1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写作-厚积薄发,善于表达 专题二 辩证立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二 辩证立意[专题引语]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以“意”胜,这是不争的事实。准确审题,做到文之有“意”,写作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立意深刻、新颖,是一切优秀作文的核心条件。当然,想做到恐非易事。其实,只要我们静而思之,思维深入,做到辩证立意,达到目标不是不可能。(2017·全国Ⅰ)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满分佳作一碗一筷诠中华广东一考生光看标题,立意的大与小、虚与实隐然其中。碗、筷,小者实者;中华,大者虚者。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饮食文化
2、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这句写得很精彩,从木筷、从胃去读中华。大题目,小角度,以小见大,角度选得妙。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的真谛。中华美食,体现了中华国人的创新精神。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
3、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中华美食,承载着中华国人的性情。食物上所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元旦吃饺子”,这个低级错误犯得不应该。美食,依附着中华文化传统。引出第二个关键词:食品安全。然而,正如《月亮与六
4、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染液的代名词,虾不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把“食品安全”关键词具象化。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此句说得有点别扭。
5、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的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由美食到食具,挖掘食具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总结。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呼应标题,收束全文。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亮点点评 对于这篇考场作文,阅卷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本
6、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文中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符合题意。该文中心鲜明,寓意深刻,层次感强。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中华美食,赞美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接着叙写各地的美食,称赞美食样式丰富多彩,并提到人的“多元”;然后进一步挖掘美食及食具(瓷碗和木筷)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出了美食背后的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控制及整治。文章内容丰富,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辩证。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从胃开
7、始,读懂中华”。结尾三段归结全篇,并进一步扣题,使主题得以升华。文章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句式变化较多,并时而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当然,文中也有不足。如开头引用白落梅的话,查无出处;“元旦吃饺子”的提法不当等。有的语言表述欠妥,如“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等。但瑕不掩瑜,此文仍然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优秀作文。如果从立意的角度评点此文,编者认为作者很善于运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立意思维与方法。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出的12个关键词都很宏大、抽象。作者却能“大者小之”,从一碗一筷、从胃入手诠释中华文化,立意角度新颖,值得学习。文章的灵魂在于
8、立意。元代陈绎曾说过:“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