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b版,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一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8.(2013海南单科,11,3分)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可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
2、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9.(2013海南单科,12,3分)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答案 C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10.[2013北京文综,41(1),10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3、。读下图,回答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解析 聚落分布特点可从位置、密度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用图中其他显性信息(河流、地形等)来描述要表达的事物的分布特点。农业生产的自
4、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系、土壤等角度分析。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5.(2016上海单科,25,2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①亚欧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亚欧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
5、的台风数量可能增加。6.(2016上海单科,26,2分)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B.泰国C.智利D.秘鲁答案 B 厄尔尼诺是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在它的影响下,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6、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7.(2013江苏单科,13,2分)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7.答案 B 本题以CO2浓度变化与部分地区温度变化相比较为背景材料,考查判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2010年的50年间,CO2浓度不断上升,全国和其他三地温度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两
7、者呈正相关关系,B项正确。8.(2013江苏单科,14,2分)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答案 A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CO2的浓度、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动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静态因素不会影响年平均气温的波动,B、C、D三项错误;CO2
8、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A项正确。考点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考点四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5.(2014天津文综,8,4分)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答案 C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是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考虑的主要因素。震级、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