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17823
大小:6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1
《gsm网络电力设备报警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GSM网络电力设备报警系统GSM网络电力设备报警系统,利用GSM短信息数据传输模式及语音功能平台,完成智能报警数据远程传输及控制,主要用在电力系统的配电网电力线、变压器等供电设备和线路的防剪断、防盗窃、防破坏。主机采用全密封铝压铸外壳,防水性能好,具有功能实用、质量优良、工作稳定可靠等特点,适应野外各种环境使用,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矿山等所有在户外工作的电力设备的安全保护,本机可独立使用,亦可与接警中心联网使用。变压器防盗报警器STV--030型功能特点:☆适用于电力10KV配电网络变压器及输电线路、市政
2、路灯线路的安全防盗;☆可监测配电网的三相失压报警及断相运行;☆配置八路有线输入报警(可使用震动或变压器壳体缠绕等多种传感器);☆可进行多组中文短信及自动拨号报警,以及启动现场监听;☆一台主机可同时处理三台变压器报警信号;☆兼容我司-BC110报警中心;☆采用防水、防腐蚀、防火、抗击打的全密封铝压铸外壳。变压器防盗报警器STV--030型技术参数:◆通讯方式:工业级900/1800MHzGSM模块◆报警方式:GSM中文短信及语音拨号◆报警响应时间:≤8秒(GSM网络信号正常)◆待机功耗:≤0.6W◆警号音量:
3、大于110分贝◆电网接线方式:Y形,三相四线制 单相额定工作电压:AC220V 单相最低工作电压:AC110V 单相最高工作电压:AC270V◆保险管最大容量:5A◆备用电池:DC12V/1.2AH(铅酸电池) DC12V/1AH(镍氢电池)可选 电池告警电压:DC10.5V 电池自动关闭电压:DC10V◆防电磁干扰:IEC55022◆绝缘等级:B级◆防护等级
4、:IP55◆工作环境:温度-20℃~+55℃ 湿度≤95%无凝露◆外 观:铝压铸、全密封◆尺 寸:220×150×105(mm)变压器防盗报警器使用说明1、开机前必须安装上GSM天线。2、主机安装前应先安装SIM卡,用户需自行购买有金额支持的GSM网SIM卡,用户应首选当地GSM网络信号优质者之SIM卡为宜。将GSM网SIM卡插入主机的SIM卡座内,按箭头方向打开SIM卡座,插入SIM卡,反方向锁紧SIM卡。注:使用SIM卡前,应保证该SIM卡在手机上能正常接收和发送短信息;
5、应在关掉电源时,才能插入SIM卡,通电开机延迟30秒后才能正常设置使用。3、主机运行:主机开机后,GSM网络搜索,15秒内主机不接受主机外界操作,当GSM搜索初始化成功,RUN指示灯闪烁(如该指示灯常亮或不亮,表明GSM部分有问题)。4、主机复位:开机前按住SIM卡座旁SET键,然后开机,当主机发出“嘀、嘀”提示音时,表明复位成功,此时立即松开SET键。5、主机录音:主机运行期间,按一下REC键,然后松开,主机发出“嘀”一声,即可进行10秒录音。6、无线数字键盘设置:主机运行期间,按一下SET键,听到一声“
6、嘀、嘀”的提示音,同时Alarm指示红灯亮,表明主机进入设置状态,然后进行以下设置:注意:在数字键盘上设置时,按键每按一次主机会发出“嘀”的确认提示音,如无提示音表明本次按键主机未处理,则需重新按键。如需取消本轮已输入的系列数字(未按“#”键前),请在数字键盘上按下“*”键。(1)短信接警号码(第一至六组):数字键盘按下组号(1-6)→电话号码(如此项为空,即完成本组号码删除)→“#”键→本组录入结束→发出“嘀、嘀”长蜂鸣提示音。例:设置13688888888为第一组短信接警号码,应在数字键盘上输入:“1+
7、13688888888+#”,主机发出“嘀,嘀”两声确认录入。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完成六组短信接警号码的设置。“组号”代表报警次序(只能为1、2、3、4、5、6)组号“1”为第一组短信接警号码,以此类推。(2)拨号接警号码(第五至六组)设置方法如下:数字键盘按下组号(5-6)→电话号码(如此项为空,即完成本组号码删除)→“#”键→本组录入结束→发出“嘀、嘀”长蜂鸣提示音。例:设置13888888888为第一组拨号接警号码,应在数字键盘上输入:“5+13888888888+#”主机发出“嘀、嘀”两长声确认录入。
8、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完成二组接警号码的设置。“组号”代表报警次序(只能为5、6)组号“5”为第一组接警号码,以此类推。(3)密码设置:数字键盘上按下组号7→四位密码→“#”键→密码录入结束→发出“嘀、嘀”长蜂鸣提示音。例:更改密码为4321,则在数字键盘上输入:“7+4321+#”,输入成功后可听到“嘀、嘀”声确认。(4)主机编号设置::数字键盘上按下组号0→六位编号→“#”键→密码录入结束→发出“嘀、嘀”长蜂鸣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