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仿真模拟试卷一(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2.东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 )A.革
2、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
3、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性无善无恶B.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C.“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D.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5.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政尤急于艺”的主张;1901年,他在《致刘坤一等》的信中有“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的提法。这说明( )A.张之洞始终重视学习西方政治B.清廷赞同学习西方的强盛之道C.张之洞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突破D.清廷反对传播中体西用论思想6.1905年后,中国报纸杂
4、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7.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由表格可知( )中方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
5、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方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B.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8.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这反映出会议的主题是( )A.反殖反霸合作B.构建政治同盟C.争取经济独立D.实现区域合作9.“诉之利益”表达了“国民利用诉讼制度须以一定利益及必要性为要件”的观念,而古罗马早期诉讼上的这种观念
6、又处在自然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正义”观念的统摄之下。随着罗马城邦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政治行政实体的发展,源自城邦治权的司法权对城邦公共安宁维护目标的追求,在诉之利益的观念中植入了秩序维护的公益基因。这反映出罗马法( )A.受到政治体制变更的影响B.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C.受到自然法的影响D.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10.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
7、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11.截止到1926年,苏联全国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D.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12.20世纪60~70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
8、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为( )A.美国失去大国地位B.两极格局走向尾声C.中国融入世界潮流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